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北京171中學通過“反思教育”研討會,將班里關系好的男女生調為同桌或前后桌,讓他們學會如何處理學習與情感的關系,學會如何對自己的感情負責任。
提出這一做法的是現任171中學高一年級的一位班主任張琳老師,她的這一做法已經持續了三年,并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據悉,被老師調到一起坐的同學情侶們,成績不但沒有退步,各方面都表現優秀。
這一打破傳統而又帶著人性化的做法,一時間引來了教育者的廣泛討論,有人理解,有人支持,有人質疑,也有人反對。千龍網記者帶著這些不同的意見,走訪了北京171中學的張琳老師。
始作俑者:充分尊重學生美好的情感
“學生不是在說教中成長的,而是在生活的體驗中長大的。”張琳說,這是她堅持這一做法的教學理念。并且早在三年前,她就將這種教學理念帶到班級中了。
張琳老師介紹說,產生這一想法是由于她帶的上一屆學生中,一名愛笑的女生和班上的某男生談朋友,出于對這種情感的理解和害怕傷害到孩子,張琳沒有采取傳統的措施,找他們談心,找家長溝通,從而拆開他們,讓他們回到原來的學習生活軌道上,而是自己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
張琳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編排座位時,將那名女生和那個男生調成了同桌,同時還將班上其他關系要好的男女生安排成左右或前后的位置。同時告訴他們,老師認為他們長大了,成熟了。老師信任他們才將他們調到一起,只為他們能在成長的體驗中學會如何處理學習與情感的關系,學會如何對自己的感情負責任。
張琳承認很多老師都反對她的這種做法,也沒有一個效仿的。但張琳教育自己的學生不單從“”的危害入手,而是從對自己的感情與對方的感情負責的角度,分析他們目前的學習狀況,鼓勵他們在學習上成為領頭羊,在活動中發揮特色成為骨干,這樣才能談得上為將來的幸福而努力,而承擔責任。學生們都接受了這種方式,并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很出色。
張琳認為,其實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要成熟很多,他們心里明白什么做法合適不合適,對不對,只是沒有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過程,經歷了這個過程,他們就會知道應該如何做了。
“這種做法,我并沒有和學生家長溝通,在個別家長發現后,起初也很吃驚,但看到學生的狀況后,也認為我的做法有可取之處。”張琳告訴記者。
在送走了一班高三學生后,張琳又帶了一個高一的新班。“排座位其實只是一種形式,我的觀念不會變,就是堅持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很多學生說我很特別,其實我無非是給了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滴水。我希望他們回顧高中生活時會說:‘我們的故事,多么甜蜜。’”
教師家長學生:眾口不一各有各理
張琳的講述,及其在“反思教育習慣,深化尊重教育”研討會上的《異性交往應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的文章,無不帶著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深深的理解和愛。但是,她的做法面對教育者們嚴肅的教育理念,還是面臨著一場討論。
張琳的文章是學校政教處的負責老師推薦到“反思教育習慣,深化尊重教育”研討會上的,這位老師對于張琳的做法個人是支持的,但她表示,學校對于這一做法沒有明確表態,也不會大力提倡。目前其他班主任還沒有采取類似做法的,但起碼大多數老師對校園里男女生的“親密”交往開始采取寬容態度,不會像以前那樣嚴加阻攔了。
海淀區某中學的姜老師在聽到這件事后,對記者說:“她的這種做法,有一點是好的,就是對于有戀況的學生,他(她)所出現的問題,不完全在感情方面找原因。一味將學生的各方面錯誤歸結到上,是太守舊而不合理的做法。”
但是在采訪中,多數人還是對這一做法表示了懷疑和反對。
同為高一年級的班主任,李老師就對張琳的做法提出了質疑。他說:“中學校園中的問題現在很普遍。對待這些問題,校方或老師一味采取‘打壓’的態度的確未必明智,但若改走極端而放任其自流,就顯得更不合適。這位老師的‘尊重教育’處變不驚,對男女學生的情感苗頭不再粗暴干涉,而是從容應對,寬容處之,在處理方式和理念上起碼是一種進步。”
“但是,老師面對‘關系好’的男女同學,應當具體‘關系’具體分析,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合理指導或引導,而不是一律采取‘尊重’和‘成全’的態度,讓其隨意發展。”李老師說,作為老師,理應負擔起將男女同學領出“情感誤區”的責任。處于此年齡段的學生,適當的“民主”和“尊重”固然重要,但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耐心而細致的幫助和指導同樣也不能少。放任自流的態度和做法,與不講究方式、方法的武斷棒喝一樣,都有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逆效果。
張先生是一名高二學生的家長,對于張琳老師的做法,他表示反對。他說:“我的孩子在前一段時間也有了的傾向,而且他本來就屬于不愛學習的類型,和那個女生接觸頻繁之后,學習成績更加不好了。如果像張老師那樣,再把他倆調到一起坐,那這個學就別上了。對于那種學習好又自我約束能力強的孩子,這樣的方法也許可以,但大多數孩子沒有這個能力,坐在一起只會影響學習,沒有什么好處。”
記者在采訪中,得到的最一致答案就是學生自己的了,被采訪者一致表示支持張琳老師的做法。很多學生感慨,如果自己的班主任也像張琳老師那樣就好了。
一名高一的女生說:“不管家長和老師怎么阻攔,也不能阻止住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情感。我們也知道學習是我們最主要的任務,但是并不是說不讓我喜歡了,我的學習就好了。如果可以和喜歡的人一起復習功課,討論問題,可能我的學習會更好。”
一名今年高三的男生告訴記者,雖然我沒有女朋友,但是我覺得張琳老師的做法很人性化。彼此喜歡的人如果平時無法接觸,他就會在很多時候分心去思念,但坐在一起了,就不會過多地思念而影響其他,同時還能彼此促進。我們班有一對就是這樣,男生本來學習不好,但為了明年能和那個女生上一個大學,現在學習很努力,成績比過去好多了。老師知道他們在一起,但沒有阻攔。
社會學者:“情侶同桌防”是拔苗助長
各界人士對張琳老師的“尊重教育”的不同看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為此,千龍網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家周孝正教授。周教授從社會學和目前我國整體的教育狀況出法,全面而客觀地分析了這個問題。
周教授說:“人生中的‘性’在社會活動中分為四個階段:性別交往,性交往,性活動和性行為。中學階段屬于性別交往階段。但是我國的本身非常落后,本來應該三四歲開始的,中學才開始接觸。處在這樣一個整體落后的大環境中,突然將關系好的男女生調到一起坐,有一些拔苗助長的味道。”
他指出,人們無法預知被調到一起坐的男女生,他們的基礎是否堅固。老師的這種做法,等于給予了社會性的承認,同時又給他們創造了親密接觸的機會,將性別交往一下子提到了后面的階段。他們也許之前沒有肢體接觸,這么一來他們就會牽手,之后接吻,再之后我們就無法預知了。而沒有前面的教育基礎,這樣做是很危險的。
“整體的社會環境,不是一個老師,一個學校就能改變的。單單談論張琳老師的做法是否合理,是否正確,沒有絲毫的意義,只能說這種做法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環境中,有些過于急躁了。”周孝正指出。
“尊重教育是要有基礎的,要與整個社會的配套機制相結合。”周教授最后說,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尊重教育就無從談起。一個學校,一個老師,一個家長,他們的力量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可能產生不好的結果。只有全體社會中的學校、老師、家長及其他成員一同努力,將我國的“性禁錮”和“性放縱”兩個極端,發展成健康的“性解放”,才能在此基礎上談“尊重教育”。
預防:早期比理解尊重更重要
前一段時間,蘭州市某中學一學生因在教室與同學互相鼓勵時,情緒激動而和女同學擁抱了一下,在班主任撞見被勒令退學,引起國內眾多媒體關注。為了防止,學校和家長可謂是用心良苦,專門進行男女分班或辦起女子學校、男子中學,更有學校在宿舍樓安裝攝像頭來監控學生以防止的,做父母的也不容易,甚至出現了以女生家長為主的“陪讀父母”。
成人對于孩子的“”現象,像對待洪水猛獸一樣。但事實表明,現在我國中小學生的情況只有上升之勢,沒有下降之態。
而隨著“現象”的更為普遍,“性”的問題也成為教育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有關數據顯示:自1998年以來,某醫院接受中期引產手術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歲以下的女孩子達14%。該院最近的一次粗略統計表明,做大月份引產的女性中,50%為18歲以下的少女,大有“超英趕美”之勢。同時,社會上青少年的性犯罪比例也日趨上升。
成人的壓制與阻攔,帶來的是孩子們叛逆的行為,有的純潔的友情演變成了苦澀的戀情,而的缺乏,造成青少年性犯罪的增加。類似張琳老師的做法,給了孩子們人格的尊重與自由的空間,但是尊重與自由的后面,卻沒有全面的性知識為基礎,難免會帶來不好的后果。這些事實不能不讓教育者們深思:我們到底該教育孩子些什么?
正如周孝正教授所說:我國的社會處于“性禁錮”和“性放縱”兩個極端,教育界是“性禁錮”,而社會上很多地方是“性放縱”。孩子們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學校里,家庭中,的表面化與成的閃爍其辭,讓孩子們的性知識單純得愚蠢;社會上,網絡、媒體的不健康的性宣傳,又給孩子們的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與傷害。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方式,真難為了這些孩子們。
專家指出,青少年成熟年齡的提前、人性中的真摯情感、因性無知造成的犯罪事實,以及很多學校的成功業績和國外的成功經驗,方方面面的事實告誡教育者們——理解固然很重要,但從小的更加刻不容緩。
下一篇:關于青春期如何自我保護(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個后進生的“心病”及治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