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反駁、不聽話,甚至大吵大鬧……面對孩子的逆反心態和行為,哪一位家長不煩?怎么辦?記者日前采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青春期門診黃薛冰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尹文剛教授。他們提示家長們:孩子逆反,大多緣于對父母的斥責感到人格受挫,他們的種種表現,只是想改變一下給父母的印象。
升級抽雪茄為了想戒煙
家長要改變自己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青春期門診黃薛冰博士向記者介紹:在門診,陪同孩子來就診的家長,大都比自己的孩子更焦慮,因為孩子的逆反、不聽話,令他們無奈。
孩子對他們的逆反,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1.父母限制自由。家長對青春期的孩子格外不放心,怕孩子在各方面學壞,怕接觸任何不良的東西,有的甚至擔心孩子一關上門就不知在干什么。孩子認為自己已長大成熟,家長沒必要這樣。2.父母怕花錢。孩子總是跟消費高、買名牌的同學比,認為自己的家長太小氣、“老土”,而家長對孩子這種心理難以接受。3.父母反對早戀。就診的孩子與家長各有困惑。青春期是性啟蒙期,傳統的父母對自己現代的孩子常顯得不知所措。孩子更多的性知識,不是來自于家長和學校,而是從與同伴的交換得來,與家長無法溝通的孩子,時常難辨其中的對與錯。與孩子相比,來這里就診的許多家長有一個通病,黃博士介紹說,他們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我的父母對我就嚴厲,所以我對他們好,我對我的孩子嚴厲,孩子也會對我好。”她說,家長在這種誤區之下,難免對孩子出現嗤之以鼻、貶低、挖苦,讓孩子感到人格的受挫,在心理上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在父母面前是無能的。
黃博士建議,家長改善孩子逆反,首先是自身應該發生改變:第一,對孩子光有表面的干預是不行的,要有策略。第二,要與孩子建立親子聯盟,共同來戰勝困難,讓有了問題的孩子不被羞愧所難。父母要知道,孩子出現與成長有關的問題,是正常的,是自我人格發展的過程。黃博士說,家長要讓孩子感到“你的許多想法和做法都不需要自責”,因為不過分自責的孩子,心理上才不會太脆弱,才有自信對家長講真話。她說,比如青春期孩子身體上發育變化的問題,過去很多保守的家長,認為女孩發育過早的乳房是件不體面的事情。其實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學會并把科學的生理知識告訴給孩子,培養孩子欣賞和鑒別完美的體形。第三,家長應該讓孩子切實感到人格的平等。逆反的孩子大多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到“我是被喜歡的”。
黃博士提醒家長們:焦慮是因為不知所措,應該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的問題當成是孩子的問題,比如一貫受管制的孩子20歲了,出門還要跟家長請假,家長反過來嫌孩子長不大,卻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么。孩子大多不會成心跟家長做對,家長有時腦筋轉一轉,問題也許就解決了。黃博士舉例說,一位母親對14歲吸煙的兒子萬般無奈,孩子挨了她幾次毒打之后,發誓“不吸了”,可是孩子一轉臉回到學校,又升級抽雪茄了。她向黃博士請教該怎么辦?黃博士的話使她頓有所悟:“這說明孩子是真想戒煙,因為雪茄抽一口撐的時間長,孩子想用這種辦法把煙漸漸戒掉,但他不好跟你說,他也很苦惱。”于是她按黃博士的建議給孩子買了戒煙藥,并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真心想戒煙,媽媽和你一同戰勝它。”這個孩子果然戒了煙。
養他這么大女友勝媽媽
別強迫孩子“聽我的”
尹教授告訴記者:在國外,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伙伴們共同組織活動的能力很強,活動范圍也很廣,家長們對此是鼓勵的,充分給予個性的自由,所以,孩子“逆反”的表現一般是不會出現的。
尹教授介紹說,孩子的第一逆反期在3~4歲時,第二逆反期則在青春期,兩個時期有本質的不同,第一期為剛剛認識自我,表現為對家長說的話總愛反著來,用這種方法強調自己與周圍的人和事是區分開的。第二期的本質原因是孩子感覺自己“長大了”,對社會有了基本的認識,有了基本的思想體系。但在家長的心目中,這種半成熟不成熟的孩子還實在不能讓他們放心,于是就出現一對矛盾,家長這時的管教在孩子眼里更多的還表現為沿襲過去的方式,所以時常使他們不由得產生逆反心理。尹教授指出:孩子逆反的本質一般不是要跟家長對著干,只不過是要轉變一下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
尹教授告訴記者:中國與外國孩子逆反程度的懸殊和差異,與獨立性的懸殊和差異幾乎成正比,這是中外文化、社會和群體意識差異造成的。中國人大多有非常強烈的家族意識和群居性。而在國外,父母和子女之間是各自獨立的,父母要求子女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到了18歲要離開家門,如果18歲沒有離開,還和父母在一起,則會被人看不起,做父母的應當將不愿出門的孩子趕出去。而在中國卻恰恰相反,靠父母越多的孩子倒反而越光榮。中國的家長與孩子在這樣緊密相連的一體化機制里,為了一個愿望共同奮斗。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在奉獻一切,所以“我是為了你好,你得聽我的”。中國孩子們在接受家長“為你好”的同時,在以逆反的方式和家長的“聽我的”較勁。如何改善逆反現狀?尹教授建議廣大家長:第一,不要太強調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尊重孩子而不是動輒加以命令,至少不再將其視為小孩,而是當作成人對待。他舉例說,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非要讓兒子與女友斷絕關系,兒子說:“要斷就斷母子關系。”母親寒心:“我養你這么大,女朋友比媽還重要嗎?我覺得你不該早戀才讓你斷,是為你好,你應該聽我的。”尹教授對這位母親說,你應該忍耐一下,花長一些時間,讓孩子慢慢把想法表達出來。母親于是佯裝不管了,結果沒過多長時間,兒子反過來問母親:我怎樣拒絕她?他對母親說,他當時說的是氣話,只是母親的態度他當時接受不了,他對別人強迫他做事很反感,希望母親公正地對待他,放下權威的架勢,不要把自己當成孩子的生活指南。第二,避免出現孩子的逆反,其實是有操作性的。他說,自以為長大成人的青春期孩子,由于心理上對自己有一種不確定感,所以迫切地需要從別人那里——尤其是最可靠的人那里得到認可、幫助和理解,如果認可他,他就不會逆反。這時如果家長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喜歡模仿心目中的偶像,甚至有與偶像同化的表現,這種表現正是出于他們希望得到認同,需要對自我予以確認的心理表現,他們的內心需要支持。
定下生活費避免老“煲粥”
適當放縱會成就孩子
同行張先生告訴記者,他與自己愛煲電話粥的孩子和解了,辦法是每月給孩子一定的生活費,其中包括電話費,也就是說,如果孩子還繼續“煲”電話,那么他消費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費用,由孩子自己負責。張先生欣慰地說,他的孩子為了掙生活費,學會了從附近的批發市場批發筆和本這些文具,拿到學校賣給同學。“孩子無形之中學到了謀生的本領,我就鼓勵他。一大捆紙才賣100元,手機打上3小時100元就沒有了,孩子自己從中知道了掙錢的辛苦”。張先生頗有體會地告訴記者:孩子逆反是成熟的表現,他的兒子七八歲時就有逆反的傾向了,他說孩子成熟得越早,也就越早有逆反,其實家長應該抓住這個時機,造就孩子的個性,把孩子往正路上引。孩子逆反不是一件很壞的事,相反是孩子表現獨立人格的階段,所以“適當放縱一下,不是壞事兒,利于成長,也沒準兒就成就了孩子”。張先生說,其實我們做家長的不妨想一想,什么樣的孩子不會逆反?大概有兩種可能:從小被訓出來的,總是怕這怕那,所以不逆反,還有一種就是有智力缺陷的,不知道如何逆反。他說,青春期的孩子長大了,但對是非的分辨能力還并不是很強,家長要引導,也要給孩子在磕碰中長大的機會,對孩子的態度要內緊外松,心里的急不要都顯露在表面上,用智慧對待孩子。有些事情其實越禁止,孩子會越好奇,要跟孩子揭開問題,巧妙引導,并“把取決權交給孩子”,因為你管不了他的性格,只要孩子不出圈兒就行了。再說,即使出了再大的錯,你也做不到一下子把他(孩子)治住,過了這一階段(青春期)就好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尹文剛教授介紹說,英國維多利亞的皇權時代,在專橫的父權眼里,只要是認為孩子有過失,就必須對孩子進行嚴懲,因為“孩子只有嚴懲才能懂得規矩”,也才能樹立父母的形象。到了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由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有了兒童中心說,使傳統的強權受到極大沖擊,一向專制的家庭不知該怎樣來教育孩子,于是出現兩種說法,一種說孩子需要嚴格
管教,一種說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中國現在的情況就和他們那時相似。20世紀70年代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了不爭的寬松環境。但是從強權到尊重,國外孩子們的今天,已經走向了有別于強權的另一個極端:放任,顯露出明顯的缺陷。正如尹教授指出:孩子的自我約束是需要教育的,并不是說沒有逆反出現,孩子就會自然成材,孩子自然成長和自我覺悟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放任之下,孩子們會出現吸毒、槍殺、性生活自由一系列問題,在放任之下,孩子們對習慣的一切都可能反叛。中國社會和家庭要汲取這樣的教訓,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要折中一下。
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家訓(記者手記)
作為孩子的家長,為了與大家共勉,建議我們做父母的不妨師承古人,試試給孩子一個家訓,以減弱永無止息的嘮叨。“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他告誡兒子,心靜才能專心自我的提高,節儉才能培養高尚的道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于人”。這句同樣流傳千古的佳話,出自劉備給兒子劉禪的遺訓,他告誡兒子: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為好事小就不去做,講究賢良德高,才能使人心服。家長祈望的不正是我們的孩子對自己沒完沒了的勸告,能有只言片語記在心頭,永志不忘嗎?
下一篇:如何防止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青少年性心理成熟開始提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