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灰色青春期”
“想當成人,但又不是成人;希望負責但又負不起責任,青少年經歷著痛苦的‘蛻變期’,”來自哥倫比亞的學家阿爾迪拉說。
近年來,青少年在自我意識和社會重壓之間尋找自己的出路,‘灰色的’成為一個廣為關注的問題。這也是正在此間參加第28屆國際學大會的代表的共識。來自匈牙利的學家在比較本國與日本以及美國的青少年發展狀況后發現,三國青少年都受到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只是在種類上略有不同。
最為日本青少年頭痛的是升學的壓力,這多少與中國有些相似,在日本被稱為“考試地獄”。美國青少年升學較易但是面臨著融入社會的激烈競爭。而在匈牙利的青少年看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錢”。
日本學者都筑學說:“日本的孩子在初中升高中階段發生劇烈變化,學生普遍對未來失望,甚至產生‘空虛感’。”他在調查中發現,日本處在初升高階段的青少年在‘對將來的期望’、‘自主學習’、‘社會交際’等方面發生負面的變化。
“在日本,要獲得一份好工作需要良好的大學教育,但只有40%的學生可以獲得上大學的機會,這是日本青少年問題的社會原因。”都筑學說。來自荷蘭的庫布斯教授提出更為令人震驚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當今社會中‘青少年’與‘成年’的界限幾乎不存在。”他說:“在荷蘭,青少年之間在意義上是比較親近的,他們極為自主,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傳統概念中的青少年早已不復存在。”
庫布斯在研究青少年行為時發現,社會重壓以及‘模范’的缺失造成他們更容易在生活中使用暴力。雖然青少年的灰色狀態成為眾專家的共識,但在‘青少年’與‘成人’界限是否消失這點上,有人提出了不同觀點。哈佛大學學博士岳曉東認為,“青少年”時期不但沒有縮短反而延長了,他甚至提出所謂的‘稚成人’概念,即“現代青少年雖然表面‘成人’,但其實并不扮演‘成人角色’。”
岳曉東認為這在中國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受權威文化影響很深,父母管教嚴厲,青少年很少有獨立和自主的經歷,所以他們一旦進入“成人”角色就會感到極不適應。“中國家長應該‘放權’,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盡早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