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從年齡與學習效率和記憶保存兩者關系看,多年來學家們即注意到了一個奇怪或矛盾的現象。三歲以前的幼兒,對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問,求知,是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與學習事物最多的一段時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記得三歲以前的事。因此,在學上,就出現了所謂"幼年經驗失憶癥"這個名詞。幼年經驗失憶癥,也稱童年經驗失憶癥。幼年經驗失憶,是不是事實?如果是事實,應如何解釋?即使幼年經驗失憶是事實,應否視之失憶癥?
最早使用幼年經驗失憶癥這個名詞者,是精神分析論創始人佛洛伊德。佛洛伊德發現,當病人回憶生活經驗時,都無法說出三歲(甚至五歲)以前的舊事。按佛洛伊德的解釋,這段時間正是戀親情結形成的階段,兒童因沖突而生的壓抑,結果導致了對記憶的壓抑。此一解釋相當勉強,戀親情結所引起的壓抑,只限于“性沖動”一方面,有關性沖動之外經驗的失憶,又如何解釋?除了精神分析論的解釋之外,一般常識的看法是,時間太久沖淡了記憶。此種說法也不合理,原因是,18歲的人不能記得3歲以前的事,如果說是因為隔了15年,何以在過30年之后,48歲時反而能清楚記得18歲的事?
新近的研究,確定了人類3歲以前的經驗成年后不能記憶的事實。即使有些人聲稱他能記憶,那也是3歲以后別人告訴他的。該研究以大學生中有弟妹者為對象,以一份包括20個題目的問卷為工具,問卷內的題目全是關于他們弟弟或妹妹出生前后的事。諸如:你弟弟(妹妹)出生前,你母親何時去的醫院?你是否到醫院看過你的母親?你親生弟弟(妹妹)是何時到家的?經調查他們的弟妹出生時間,是在這群大學生們的1~17歲之間。結果發現:大學生中,其弟妹出生時間在他們3歲以下者,20題中沒有一題是答對的。這表示,人在3歲以前留不下長期記憶。過了3歲,分數就直線上升,在9歲左右弟妹出生者,平均答對15個題目。
按現代認知學中信息處理理論的解釋,人在三歲以前并非沒有長期記憶。只是因為幼兒在當時對信息處理時,尚不能使用語音作為表征的工具,即未將語音的聲碼、形碼、意碼輸入到長期記憶之內,長期記憶中自然句貯存不下語文信息,因而不能用語文去檢索記憶以回答問題。此種解釋已為一般人所接受。
>>>
下一篇:父母必知:八大兒童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建構性理科教學活動的學習評定策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