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偶像不如學偶像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fā)布 : 05-22
閱讀 :428
近一段時間以來,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節(jié)目中產生的新派青春偶像成為青年人狂熱追逐的對象。這似乎并不是新現(xiàn)象,因為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內地,對明星偶像的追捧都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對明星生發(fā)出崇拜的感覺,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因為偶像滿足了我們的幻想,通過追逐偶像,青少年為自己找到了先鋒前衛(wèi)的引領者,自我也得到了認同感。但是,對偶像的崇拜經常使青少年脫離實際,那么,我們何不把對偶像的崇拜之心,化為學習榜樣的動力呢?如何積極引導青少年化偶像為榜樣,變狂熱追星為批判接受,是我們當前社會應該關注的重要話題。
偶像有種“光環(huán)效應”
崇拜偶像的心理會導致狂熱的個人崇拜及個人的自我迷失,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崇敬某個偶像人物時,我們不可將其舞臺、歌壇、屏幕、競技場或講壇、書籍中的形象過分美化或夸張,那樣會使他(她)脫離其生活中的真實形象而成為個人心目中的一尊神。一個偶像人物一旦變成了神,則很容易導致其崇拜者的盲目和狂熱的追逐。其結果是,人們不但會情迷于偶像人物的外部形象而不得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無比。
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追星,對偶像情深意切,是認知中“光環(huán)效應”的作用。“光環(huán)效應”指個人在敬仰他人過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會認知。這種社會認知會使人對其偶像形成一種強烈的心理定勢,把他(她)身上的一切都看得盡善盡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點,也會被淡化。這個認知本質上就是一個制造神話的過程,就好比在偶像的身上鍍上一層又一層的金邊,使其愈加金光燦爛,光彩照人。
要追逐偶像的精神境界
筆者多年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表層性欣賞與實質性欣賞之分,其中前者欣賞偶像的形象(如容貌、身材、發(fā)型等)和流行特征(如服裝、動作等),并從中獲得最大的精神享受,后者欣賞偶像的人格(如性格、為人等)和氣質特征(如舉止、風度等),并從中獲取最大的精神享受。這兩種方法,一個重表,一個重里,一個重欣賞,一個重認同,反映出個人在偶像崇拜中的不同取向。
一般說來,青少年在最初崇拜偶像時,往往會采取表層性欣賞的方式。但欣賞一個偶像的外部特征,充其量只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及模仿,卻不能促進一個人的自我成長。而認同一個偶像的內在特質,會推動一個人去積極辨別偶像身上那些有利于個人成長的特征,從而把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內化為自我成長的動力,這實質上就是將偶像化為了可以學習的榜樣。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強化“榜樣化偶像”認知,它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
通過多年的研究,我得出一個結論:偶像和榜樣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他們其實是一個蜿蜒不斷的連續(xù)體,偶像有榜樣的成分,而榜樣也有偶像的光彩。由此,我主張青少年要學會多元化選擇偶像,這當中既包括明星偶像,也包括杰出人物榜樣及身邊的親朋好友等。這樣做會促使青少年學會從不同人身上吸收有利于個人成長的成分,并把偶像當作人生的榜樣來學習,而非當作神明來供奉。
將“天王”變?yōu)椤叭A仔”,更值得崇拜
為驗證上述理念,我最近做了一項有關劉德華的實驗研究。我提供兩種信息:成就與魅力。成就包括劉德華的個人奮斗、事業(yè)沉浮及成功人格特質的信息,后者包括劉德華的個人財富、聲望及事業(yè)輝煌的信息。我的研究分別在香港和深圳的中學進行,共取得香港中學生樣本1651名,內地中學生樣本773名。
研究發(fā)現(xiàn),兩地被試者對劉德華的成就的崇拜都超過了對其魅力的崇拜。另外,當我向學生們展示劉德華的成就時,兩地學生都增加了對他的好感:香港學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崇拜,并有向他學習的動力與想法,內地學生則對劉德華的親密感大大增加。而當我展示劉德華的魅力信息時,兩地學生效仿劉德華的意愿都明顯降低,與偶像的親密感也不如前。
可以看出,去掉了光環(huán)的劉德華比渾身閃光的劉德華更加可愛,因為青年人從其身上找到了自我成長的動力。總之,關注于成功人物的內心世界,以他們?yōu)榘駱樱瑢W習他們的理念、氣質、性格,是對偶像的正確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