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一、依從是社會規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級階段
依從作為社會規范接受或遵從態度確立中的一個階段,在整個社會規范接受過程中處于初級接受水平。在這一階段,由于主體對其行為的依據尚缺乏充分的認識與體驗,僅僅認識與體驗到這是維持某種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因而社會規范的內化程度是膚淺的,遵從態度機制是薄弱而不穩定的,相應的規范行為也是不鞏固的。正如,美國學家阿倫森所言,依從是最不持久的反應。人們僅僅為了獲得獎勵、免受懲罰才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總之,社會規范的依從接受水平尚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一階段僅僅是接受的開始,而不是接受的終結。如果在規范教育中滿足于依從,使主體行為長期停留在依從水平乃是錯誤的。
二、依從在個體社會規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依從水平的規范行為有很大局限性,但畢竟是接受、內化或遵從態度確立的開端。在社會規范學習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此時,雖然主體對其行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認識與深刻的體驗,但通過依從行為,個體獲得了社會規范的執行方式,確立起遵從態度結構中的執行成分。并且,在良好的教育條件下,隨著依從行為的反復實踐,主體將不斷從其行為結果的內、外反饋信息中,逐漸獲得行為必要性的認識與體驗,從而使社會規范的內化過程向深入發展,逐步確立起新的遵從態度結構。正如阿倫森所指出,一個人在依從時,如果發現自己的依從行為及其后果令人滿意,那么,即使當初引起依從的條件并不存在,行為仍然會得到繼續。例如,車速必須從每小時110公里降至80公里,司機必須嚴格遵守這一規定。當司機降低速度行車后,發現降低速度耗能少、更安全、更節約燃料,那么,即使車速限制放寬,他們也不高速行駛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第二獲得”。
研究表明,任何需要的發生,不僅可以由原有需要的鞏固而直接發展,同樣可由滿足某種需要的手段或工具本身轉化而成。這是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新的社會性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依從階段,主體的規范行為本身尚未成為其內在的需要,僅是滿足其自身安全需要的條件。但隨著行為動機與行為效果的良性循環,這種原來是滿足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的規范行為本身,可以轉化為一種新的需要,從而形成一種穩固的遵從態度結構,即品德結構。可見,在社會規范學習中企圖摒棄依從,直接進入更高階段是不合理的。
>>>
下一篇:掌握基本的心理規律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按注意規律組織學生的注意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