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的淘氣行為背后,還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有時候是因為精力充沛,有時候是因為想搞惡作劇,有時候是出于好奇……有時候則可能是想得到成人的關注。
今天清早,大約4點多鐘,桐桐醒來了,吵著要起來玩,于是我也起身坐在被窩里,把她攬在懷里陪她,這時,小家伙看到床頭柜上放著一板乳加力,非要拿過來玩,這讓我有點擔心,因為這板乳加力已經吃的差不多了,背面到處都是取膠囊時弄“開花”的錫箔包裝,她現在的小手小嘴巴又總不老實,萬一吃進嘴巴里了真是不得了,但拗不過她,心想反正就地看著她,提防一下就是了,便轉身拿給了她。
果然不出所料,小家伙拿到乳加力之后,便開始用小手揪上面的錫箔玩,揪下來一小塊,便要放進嘴里,嚇的我馬上跟她搶過來,誰知小家伙不屈不撓,我越是不讓她放,她越是頻繁地嘗試往嘴巴里送,屢敗屢戰,看著她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樣子,我急中生智,來了個大膽決定----冷處理,就當什么都沒有看見(其實一點也不敢放松)。
于是,在桐桐又揪了一塊錫箔往嘴里送的時候,我沒有再緊張地制止,而是歪著頭看著她張開小嘴把手里的錫箔送了進去……哈哈,我所期待的一幕,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要“吃”錫箔的桐桐,看到我這次沒有了反應,竟然側過頭來,小牙咬著手里的錫箔,一臉困惑的眼神,然后對著我壞壞地笑了起來,笑的小鼻子都皺起來了,分明在說:媽媽,你怎么不制止我了呢?
看透了小家伙的伎倆之后,我對問題的解決有了更大的信心,于是繼續“若無其事”地笑著看著她咬錫箔,在這樣的目光交流中,小調皮顯然感覺到自己沒有達到預定的目的,不一會兒,竟然自動地把咬在嘴里的錫箔吐出來了……
這個“試驗”讓我想起《卡爾維特的教育》中那個案例:
一位苦惱的媽媽向老卡爾談起她那個怪里怪氣的兒子:吃面包時總是要把面包皮揭下來,揉成一個個小球球,然后在她眼皮底下一個個吃下去,無論她怎樣罵,兒子都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老卡爾觀察了事實的經過之后,給她了建議。
次日,兒子再次把面包皮揉成小球球當著她的面吃下去的時候,她看了一眼,就若無其事地繼續做她的事……輪到兒子奇怪了,問她:“你怎么不罵我了?”
“知道了”,她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過。
從那之后,兒子果然再也不用那樣奇怪的方式吃面包了。
桐媽提示:
有時候,孩子的“胡鬧”行為并非真心想那樣做,而是出于淘氣,這個時候,成人的反應越是強烈,孩子就會越覺得好玩,從而越有興趣重復這種行為,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孩子還缺乏對自己行為的把握能力,難免弄假成真,從而引發具有一定危險性的行為,造成可怕后果。
這個時候,如果成人擔心這種行為太危險,便可以適當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便可能因“自討沒趣”而停止那種行為,因為從心理學角度看,冷處理就是一種負強化,由于孩子做出某種行為之后沒有得到期待的關注,自然就失去了重復這種行為的動力。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孩子的淘氣行為背后,還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有時候是因為精力充沛,有時候是因為想搞惡作劇,有時候是出于好奇……有時候則可能是想得到成人的關注。如果是最后這種情況,我們在冷處理了孩子的危險淘氣行為之后,還要注意給她感情的補償,讓她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免累積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消極元素。
下一篇:孩子的拿來主義該如何糾正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有利于胎兒性格培養的胎教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