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孩子的不快樂,向來都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即使孩子不想上學、迷戀網吧,也都是以孩子犧牲自己的成長為代價向父母做出的警示。然而,大部分父母讀不出孩子這些癥狀背后的意義,從而導致孩子的問題在父母的“關照”中逐漸嚴重,孩子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1.從小就特嚴肅,總顯得很懂事,有少年老成之嫌疑,父母有明顯的成就感。
2.不喜歡做作業,總是到萬不得已如被父母監管甚至暴打之后才肯做,不過,幾天之后又變回原樣,且父母有強烈的無奈感。
3.上課喜歡做小動作,老師總是說他不專心聽課,經常是與其父母取得聯系后,孩子不專心的情況仍沒有好轉。
4.經常咬手、做噩夢、不斷把作業涂抹成黑團團。
5.不想上學,對學校和作業不感興趣,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6.經常被老師批評,也常常被父母批評,自己也感覺自己不行。
7.其他有明顯行為異常或情緒異常的。
孩子常見的“不快樂外衣”
孩子不快樂時,就像身體不舒服時一樣,都會有信號的。孩子不快樂時,多會發出各種各樣的信號以引起父母注意,比如多動(因生理引起的多動除外)、注意力不集中是典型的要引起父母注意的行為癥狀。父母大多時候會把問題直接推向孩子,責怪孩子不聽話,自控力不強,甚至認為孩子有病,帶孩子去吃藥。當父母用了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這些孩子時,孩子的問題癥狀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展,有時會轉變為其他癥狀。
每個人成長環境不同,加上個體差異,所以,每個人不快樂的表現也不相同。
讀不懂孩子孩子就不會聽你的話
其實教養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在方法上存在著是否適合孩子。
一個來鄭打工的父母,帶著即將被學校開除的8歲兒子來到咨詢室。他們非常希望孩子繼續讀書,而孩子死活不愿去學校。
經過家庭互動,了解到孩子心里有一團憤怒和委屈,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誤解以及父母對孩子氣急敗壞的打罵,造成孩子對學習極為反感,反感在惡性循環中泛化為不喜歡學校,討厭聽到學校二字。
這孩子特別聰明、特別調皮,父母希望他老實聽話,首先這種想法就會讓這孩子吃不少苦頭,就好像開車,眼前明明是紅燈,可司機根本不看,當成綠燈,結果就會造成事故。孩子已經用他所有的語言行為告訴家長:我是個調皮的孩子,而父母卻要用父母的威嚴來告訴孩子:你必須當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不懂,孩子就不會聽父母的,就會想辦法反抗。
在了解了他們的教養方式后,給父母制定了一個適合孩子的教養計劃與方法,四次咨詢后,孩子的情緒改善了,與父母的關系也變好了,上學成了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期末考試時,孩子的成績提高非常大。
教養方式與孩子是否匹配決定孩子制造快樂的能力
教養方式與孩子是否匹配,決定了孩子的不快樂有多少,也決定了孩子制造快樂能力的高低。
教養方式:
1.學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學會尊重孩子的需要。當孩子發生什么事時,與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話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會這樣”等質問和埋怨的語氣,而是探索孩子發生這件事時的內在狀態,如“發生這事時,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問題的出現?”
2.學會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極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認可孩子、尊重孩子。一個自信的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自然會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學會鼓勵孩子,而不只是表揚孩子。鼓勵與表揚的區別在于前者更能讓孩子心里充滿愉快和希望。
比如表揚的話:“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媽媽真為你自豪!”聽了這話的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自己給媽媽或是周圍人帶來的成就感,表揚過多會不知不覺給孩子帶來壓力。而鼓勵的話:“沒想到我兒子這次表現這么棒,只能證明一點,最近我兒子掌握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兒子自己靠自己的執著精神換來的,非常不簡單!”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可以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優質部分,從而從自己的行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貼士:
定期與心理老師進行溝通。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與心理老師溝通,而是父母。父母獲得充足的教養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幫助不快樂孩子最快最有效的途徑。
將關注的重點不是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的教養方式與教養思路上,從自身的改變來影響孩子,這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下一篇:孩子學習不好,主攻心理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寫字差可能是病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