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如果經常重復做相同的事情,就會產生倦怠感,這會使我們感覺自己真的像生病 了一樣——渾身乏力、提不起興致。
其實,寶寶 也有可能遭遇和大人一樣的狀況,只是當情況發生時,不僅他們自己不清楚原因何在,就連身為爸媽的我們也會忽略“倦怠期”的問題,反而認為一向很乖的寶寶 難道是逆反期到了?別擔心,寶寶 不過是累了而已。
幼兒園的倦怠期
上幼兒園有兩三個年頭的小孩,由于太熟悉園內的氣氛,剛入學時的那股新鮮感已削減,很多人就開始覺得無聊,把上學當作是一項苦差事。
這種“幼兒園的倦怠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北京市新世紀教育研究所學前教育專家王玉艷認為,孩子 的體力和智力在一定的水準以上、生活態度也早熟、進入幼兒園后社交性能順利發展的孩子 ,愈會產生這種倦怠感。另一種情況是,鄰居念幼兒園的同伴都已經進小學,只剩他一個人仍在上幼兒園時,也容易有倦怠感產生。
當然,有時候幼兒園本身沒有擬定三年的教育課程,而只是以類似的內容重復教育,這也是令幼兒厭煩的原因。而站在爸 媽的立場又不能說:“既然討厭就不要去上學好了。”
在這種壓力累積之下,孩子 的倦怠感會愈來愈強烈,終有一天會轉變為憎恨上學。因此,不要一味地勉強孩子 去上幼兒園,應該仔細檢討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以便更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對策。
如果因為能力強而覺得在幼兒園里太無聊,也可以請求老師給他做事情的機會,例如幫老師整理本子、換花瓶的水、照顧小班的兒童 等,盡量動腦筋使之扮演不會感到無聊的角色。大人一旦預知孩子會有這種倦怠感,在兩年的幼兒園生活后也可以考慮轉到其他的幼兒園。
循循善誘--讓孩子 認識自我
孩子 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 的自尊心,提高孩子 的自我意識水平,爸 媽應使孩子 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
“我”是獨特的,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發、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
“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
為此,爸 媽可采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 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么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 通過不同的手段,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請爸 媽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然后自己進行剪貼,也可自己畫自畫像。
引導孩子 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后進行排列,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折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使孩子 能經常翻閱、觀賞,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 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 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和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養孩子 獨立性的時候,爸媽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 克制力的時候,爸媽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為使孩子 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爸媽還必須培養孩子 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游戲來進行。
例如,爸媽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游戲,先讓孩子 扮成“盲人”,由爸媽扶其過馬路;再由爸媽扮作“盲人”,讓孩子 扶著過馬路。
孩子 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爸 媽應注意培養孩子 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煉孩子 的意志,提高孩子 的抗挫能力。
例如孩子 怕黑,不敢獨自一人睡覺,爸媽可在3歲孩子 的臥室放一盞調光臺燈,而對4歲的孩子 ,爸媽則可關燈,讓孩子 邊聽錄音磁帶里的故事邊進入夢鄉。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后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爸 媽要創造條件讓孩子 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毅力。
學藝也有倦怠期
很多寶寶 在業余時間會學習一些才藝,通常剛開始時都興致勃勃,學了一個階段以后,問題就出現了:他們開始以各種理由拒絕繼續學習,這讓爸 媽們惱火不已,一方面知道興趣學習應該是興趣為先,寶寶 沒興趣了就不能強迫他;另一方面,又怕就此放棄會助長孩子 見到困難就退縮的毛病。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王玉艷認為,寶寶學藝,首先要從他的興趣出發。如果可以確定寶寶 的不耐煩不是興趣原因,只是覺得有些累或者是感覺玩的時間不夠用,那么可以肯定這只是他在學藝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倦怠期”,只是暫時想休息一下。
此時,不要以培養孩子 的“耐力”為由強迫他繼續學下去,要考慮到孩子 注意力容易轉移、堅持性不夠等特點,讓他暫時休息一段時間,等寶寶 心情平靜了,休息得差不多了,再給他換個老師,哪怕是買一盒漂亮的蠟筆,都有可能讓他重拾畫筆。
厭學也是“倦怠期”?
上了學的孩子 厭學,和“倦怠期”有關系嗎?北京市教育專家、留美博士鄭忠銘認為,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是倦怠期。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孩子 感到倦怠也是厭學的原因之一。
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是查找原因更重要。就像厭學的原因有很多一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 有倦怠感的原因也有很多,除了對學業感到吃力、作業負擔過重等因素之外,父母的期望也是其中之一。
比如說,很多父 母在假期中會為孩子 制定一份周密的學習計劃,希望孩子 通過假期的努力在學業上有所提高。其實,假期的設置是根據孩子 的生理、心理特征來定的。
對于孩子 來說,4個月的課程已經讓他們出現“倦怠期”,所以,只有給孩子 們一個不用補課,可以充分休息和玩耍的假期,才能避免厭學情緒的出現,讓他們對新學期的學習有所期待。因此,爸媽還是不要自以為是的讓孩子 盲目“進補”,只有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才能避免“倦怠期”的出現。
下一篇:心理專家:短暫壓力可增強免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先問父母愛不愛孩子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