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扭曲的青春性意識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1-28
閱讀 :388
進了中學,男女學生之間往往一反小學時期那種對異性疏遠的現象,開始對異性接近、向往和眷戀,這種青春初期“性意識”的萌芽,本是青春發育中的一種正常心理現象,無可厚非。不幸的是,自古以來,人們把有關男女性愛的問題當作丑惡之首,把它與道德敗壞、下流無恥劃上了等號。因而,對青少年這種朦朦朧朧的性意識,不是無意識地嘲笑,就是有意識地議論或諷刺,甚至百般阻止他們之間的正常交往,結果使無數的青少年陷入了苦悶、憂慮之中。
少年相思病
他叫小進,自殺未遂后由兩位兄長陪同來找心理醫生,說他得了“相思病”。
他出生在湘西一個偏僻的山村,那里的人們男女界線非常分明,男孩與女孩一起玩,便要被人們笑話,因而他很少同女孩子玩耍。讀初一時,他與一女同學成績同樣名列前茅,又同是班干部,常在一起的機會較多,因而被同學們笑為“天生一對”。此后,本來平靜的心海起了微波,內心雖然喜歡接近她,但害怕別人議論、笑話,又不敢接近她。逐漸地,這種欲望愈來愈強烈,到初三時已發展到一上床就幻想著與她交往的情境,難以入睡。然而,當他真的與她在一起時,又臉紅心跳,不敢講話,十分害羞,恨不得馬上離開。因而逐漸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表現,以后癥狀越來越重,幾乎一看到女性就想入非非,甚至與嫂子在一起也有非分之想。雖然幾次求醫,在未對醫生講心里話,被當作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治療一年后,不僅毫無效果,反而不堪精神上的痛苦而出現了自殺的意念。
小進的癥狀是典型的因缺少與異性的正常交往而導致的“性緊張”和“性過敏”癥。從他的經歷中不難看出,導致他發病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對和女同學交往的譏笑和議論。在這種社會意識氛圍中,許多青少年為了免遭非議,對異性往往采取一種不自然的退避和疏遠態度。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器官和性機能的發育日趨成熟,渴望接觸異性、了解異性的心情愈強烈。由于對異性缺少正常的、必要的交往,這種強烈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極易對異性形成某種神秘感、恐懼感和不適應感,變得對異性想入非非,容易對任何異性都著迷。而一旦與異性接觸,在興奮之余又會產生若干的不安,甚至罪惡感。強烈的欲望與事后的不安所產生的內心矛盾,往往導致強大的心理壓力,以致進一步影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