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包括哪些內容?
分類: 親子關系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02-05
閱讀 :289
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活動,雖說由于年齡的增長、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尤其是以學習活動為主導活動的新的生活內容與環境的巨大變化,促使兒童心理活動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在兒童進入學校后,正規的學習具有了社會性,導致對兒童的要求不斷提高。這時,家庭、學校、社會對兒童完成學習任務的要求,與兒童這時期所達到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還不能完全適應,對兒童提出的新的種種要求,與兒童實際達到的心理水平之間不斷產生新的矛盾,我們要根據這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做好這一時期兒童心理衛生工作。
⑴安排和輔導好兒童的學習: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兒童的學習活動的發展和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互相促進又互相發展的。在正常情況下,兒童心理的不斷發展,給兒童的學習提供了可能性;而兒童學習內容的不斷增加,又反過來促進了兒童的心理發展,這是確定兒童學習教程所考慮到的。因此,老師和家長在輔導兒童的學習時,一定要按照教學的內容,要求兒童熟練掌握規定內的課程和作業,這樣才能做到恰到好處。但是,常常會在下面兩種情況下發生問題:
①老師、家長任意給兒童增加教學計劃以外的學習內容,以致超過兒童心理發展水平,兒童學習負擔過重,出現學習困難、課堂恐怖、厭惡上學等心理障礙,起到了事與愿違的作用。
②老師教學不認真,不嚴格要求,以致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家長不重視對兒童作業的輔導,于是兒童草率完成作業,不能掌握所要學會的全部知識。兒童由于缺乏認真刻苦、努力學習的過程,當然心理的發展是緩慢的,尤其是意志品質的形成受很大影響。老師、家長的正確做法是:按教學要求,認真教學、耐心輔導、正確而又有計劃、有節奏地引導兒童不斷努力掌握知識和技能,循序漸進地高質量而又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就起到了促使兒童心理逐漸發展的作用。在教學與輔導過程中,要多給鼓勵,少些急躁,以設法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一定不要嚴斥、強制,防止兒童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家長要為兒童盡力安排安靜的學習環境,盡可能設置固定的書桌,哪怕是很簡陋的。要保證兒童的學習時間。如果學校有一流的教學質量,較好的設備,清潔寬敞的教室,則對兒童讀書有較強的吸引力,對促進兒童學習的進步與心理的發展都是極為有益的。這樣,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做好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心理衛生工作,就可使學習的需要與兒童心理發展之間的矛盾減少到最低限度。
⑵組織好兒童學習以外的社會活動:兒童進入學校學習后,成人首先要幫助他樹立起“我是集體中一員”的意識,使兒童逐漸懂得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引導和培養兒童多參加集體活動,包括學校內的課外活動和家庭中的假日活動(勞動、游戲或出游)等。教會兒童要按集體要求做事,把自己的行為規范納入集體的制度之中如早晨按時起床、準時到校、按時完成作業、注意聽講、遵守紀律等等。這樣做能使學齡初期兒童順利完成從游戲為主到學生學習為主的過渡。
⑶幫助和指導兒童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兒童從家庭或幼兒園走進學校,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與兒童實際心理發展水平產生了矛盾。如果兒童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將會出現“環境適應不良”、“處境困難”甚至某些心理障礙。要做好兒童這方面的心理衛生工作,首先要求兒童學會最初的社會交際,如關心同學、尊重老師,與同學友好相處等等。學校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要為兒童組建一個和諧的、有團結友好氣氛的班集體,鼓勵兒童廣交朋友,有問題和困難要和老師講心里話,要善于幫助別人,關心和愛護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