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每個新學期伊始,對所有奔忙于校園中的新身影和老面孔來說,選課都是至關重要的頭等大事。大學生在享受自主選課制度帶來的學習自由的同時,也不得不為此花上不少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平添煩惱。對大學生來說,選課究竟是美夢成真的大好時機,還是費時費力的多此一舉呢?我們為此采訪了一些復旦學生。
自主選課做不到心想事成
哲學系新生馬晶:選課比高考填志愿還麻煩入學的第二天晚上,全寢室就開始集體研究那本《本科生培養方案》。選課是我們從沒經歷過的事情,雖然許多專業課、文理平臺課輔導員已經幫我們安排好了,可就挑那么一兩門選修課也讓我花去了一上午時間。原來以為交了選課表就跟交了高考志愿表一樣萬事大吉了,誰知上網一查有一半的課都沒選上!選課真是個讓人頭痛的活,比高考填志愿還麻煩1
社會學系大二學生許旖旎:“拿到籃里都是菜”我今年大二了,起初選課時我很興奮大一時我們選課晚,課都被學長們選完了,所以沒選到什么喜歡的課。好不容易熬到大二可以跟學長們一起選課了,想把一年級時想選而沒選上的文理平臺課都補上。起初我順利地選上了所有想選的平臺課,誰知不久后我原來選上的學分被“踢掉”了一半!后來知道是學校為了保護大一新生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于是也只好接受并嘗試選其他的課。由于大一時我修的學分太少,所以為了趕學習進度,我只能“拿到籃里都是菜”,選上什么是什么了。
物理系大四學生張致誠:臨近畢業馬哲還沒選大一、大二時以為高年級再去修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類的課會比較占優勢,于是不知不覺一拖就拖到大四,想選時卻怎么也選不上了。因為我已經開始實習和準備畢業論文,可以坐在教室里上課的時間實在很少。這個學期我只能選兩個時間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但不幸的是兩個時間段都沒選上。于是萬分焦急的我只能去苦苦哀求任課老師,在老師的簽名同意之下,我總算了卻了一樁心事。
老師上課引入競爭機制
自主選課在滿足不同學生不同需求的同時,也在老師中形成了一種競爭機制。優者門庭若市,差者門可羅雀,一切都變得很現實。關于這一點,老師們似乎很有自信。中文系陳思和教授認為,應該把更多的課放到一個公共平臺上,讓學生自己取舍,然后在競爭機制中優勝劣汰,學生不喜歡不愿意聽的某些課程完全可以取消。
基于這種競爭機制,自主選課對老師的學術水平、授課能力及個人魅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老師們必須不斷完善自我來吸引學生。然而即便是人氣很高的老師也并非高枕無憂。
吉國祥老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能容納150人的教室座無虛席,教室后面和窗外都擠滿了人。但吉老師對于自主選課有著另一番考慮:“現在的選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教學質量。以前按系別授課,學生是固定的,老師更容易熟悉了解學生,以便因材施教。自主選課之后,學生流動量大了,這一點便很難做到了。此外,許多學生因為上網選不上課而向我‘苦苦哀求’,可名額滿了,教室也滿了,這也令我十分為難。”
自主選課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院系學科間的界限,也就是說一個老師可能要同時為來自各個不同院系,擁有不同知識結構、背景的學生講授同一門課,如何協調學科間的差異,令所有學生都受益又是擺在老師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愿意為自由付出“代價”
從發一張課程表到學生自己選課排課,從只能排隊到機房選課到可以在任何地方選課,復旦的選課制度隨著學分制的推行,在一次次的嘗試和變化中走到今天。自主選課令學生的學習變得自由,但它時不時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使學生選不上想選的課,因而學生時常會對它生出一些“不滿”。但大多數學生表示,這些“不滿”是為“自由”付出的代價。
學生認為,現行的選課制度的確存在不完美的地方,究其根本原因還是老生常談的教育資源稀缺問題,而這個問題并不是在短期內就能解決的。但不管怎樣,與過去的復旦相比,還是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上的自由。如果復旦至今沿襲發課程表的做法,也就不會橫生諸多枝節,但相應的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也就沒有了。
兩個研究生的選課經歷
研二學生葛星:比領托福表還熱鬧
1998年我剛進復旦時,大家都只能在一教機房里選課,而且當時開放選課的機房也只有1304一間,這使得選課變成了一件極為漫長而痛苦的事。這一點我在大一上半學期并沒有什么體會,當時只是集體被老師“押”到機房,按照事先拿到的課表把該選的課“填入”選課系統,一切相安無事。
可到了大一下半學期,一切都改變了,我們不再享受學校的“保護政策”,而要和學長們一起排隊選課。“選課行動”從高年級開始進行,同一年級中又進行隨機排序,我們就依次去機房選課。但事實并非井井有條,我記得當時的情形是一教的機房、走廊從里到外人滿為患,幾乎找不到還能站人的地方,簡直比領托福表還熱鬧。
幾乎每有一個人選完課出來就會帶來一個“噩耗”又有一門課選滿了。還在外排隊的人們在一聲嘆息之后只能繼續焦急等待,有時我們也會搞點邪后門”,把學號和選課密碼告訴排在前面的同學,讓人代眩之后不知是誰發現選課系統在正式開放的前一天晚上實際已經開放且不對外屏蔽,于是我們開始了“半非法”式的選課。但那時學校附近并沒有什么網吧,自己有電腦能上網的人也不多,有的學長借用實習單位的電腦選課,而我則是打電話回家讓父親代眩
研三學生蔡慧:選課也是一門學問
剛剛進入大學時,望著選課單上許多誘人的課程,恨不得一次都選上。按部就班去上課后,發現有的課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漂亮的名字下是干癟的內容。第二個學期吸取了前次的教訓,我和室友去找師兄師姐咨詢,哪些課老師給的成績高,考試容易過;哪些課老師管得比較嚴。一番折騰之后鎖定全校有名的“好人”,哪管興趣和有用沒用,只要成績高就行,也樂得悠閑自在。
考上研究生后來到復旦,又一次面臨選課的抉擇。我選了一門自己喜歡的課“電子文獻檢索”,滿心歡喜地上課、考試。可不知誰說了一句這門課不算跨專業課,去問教務處也沒有明確的說法,我只好再去選一門。但當時已經過了規定的網上選課的時間,聽說從學院教務員那里拿張選課單,只要任課老師簽字就可以,趕緊跑去要了兩張(留一張備用,怕萬一寫錯);后來又聽說選課系統沒關,于是逃課跑到最近的電腦房上網填了選課代碼。謝天謝地,總算選上了,是自己感興趣的“創新管理”,而且是管理學院炙手可熱教授的課。
經歷了這一番折騰,我對選課有很多話要說。其一,新生選課切忌盲目,應有計劃性。新生由于沒有經驗,選課時容易造成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覺得四年時間還很長,可以慢慢選,結果等到高年級大家都忙著實習、作畢業設計和找工作的時候,他們還在為學分奔波;另一個極端是有些人剛進校就選了很多課,但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導致有的課成績很低,沒學到什么東西自己還很疲憊。建議新生把培養手冊仔細讀幾遍,了解四年應該修滿多少學分,自己又打算在四年之中學哪些東西,粗略規劃一下。
其二,功課成績很重要,但并不排斥興趣。每年到選課的時候,學校的BBS上就會有很多人問哪個老師給成績高,哪個老師脾氣好,這似乎成了自主選課的“并發癥”。尤其現在大學生找工作要看成績,出國要看成績,評獎學金更要看成績,成績被看成是評價一個學生能力的首要指標。面對壓力,選課時對成績的關注固然沒有錯,但成績高低不應成為選什么課的唯一標準。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就會有學的沖動,一般成績也不會差的。
其三,聽聽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選課之前可以問問師兄師姐,哪些課老師講得比較好,哪些課可以學到東西,畢竟選課是花時間去聽的,付出了就該得到相應的回報。另外,還可以從他們那里了解一下專業課數量和難易程度,以便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知己知彼,選起課來才會有的放矢。
下一篇:畢業族求職 莫患近視眼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學新生常見心理問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