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導語: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種人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一些還沒有確定工作單位的畢業生極易產生緊張、迷惘、郁悶、煩躁等情緒,表現出心理脆弱、心態失衡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對此,有關專家表示,應該對這些畢業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使他們擺脫困境,重建信心。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學生似乎有點手足無措。“工作不好找,回家找父母”的“啃老族”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急嫁族”,成為了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種獨特現象。
針對以上現象的產生,不少專家認為,這一方面反映出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困境。
就目前來看,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理困境一:就業目標模糊
目前,由于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在專業理論、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市場需求脫節,畢業生專業不對口,職業知識和技能相對匱乏,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就業力”,導致“畢業生不知何處找工作”,表現為或急功近利、缺乏遠大理想,或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或職業目標長時間沒有確定。
心理困境二:心理誤區多
面對激烈的競爭,畢業生容易產生心理誤區,他們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見,或脫離實際要求、不能適應社會,因而就會產生焦慮、失落、恐懼等情緒。
心理困境三:心理沖突增多
有的畢業生心理沖突明顯,表現為有遠大理想但不能正確面對現實;注重實現人生價值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渴望公平競爭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獨當一面又渴望別人幫助。
心理困境四:自我認知偏差
由于年齡結構、文化素質、群體意識的特殊性,大學生形成了其獨特的心理結構和人格。有些學生往往自我估價過高,總希望盡快找到實現自我的場所,盡早在社會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現實往往令他們大失所望。于是,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競爭等現象,就會在部分學生身上出現。
心理困境五:心理封閉
有些學生在找工作時疲于奔命卻總是不盡人意,經歷了一次次的打擊卻仍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后,他們就產生自我懷疑和恐懼社會,甚至出現多疑、孤僻、自卑等癥狀。
當前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產生的心理問題,不僅對學生本人不利,對其家庭,對社會,也是一種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
面對較高的就業期望值和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一些工作無著落的大學生出現焦慮、迷茫、失落等癥狀,覺得前途灰暗,心理壓力較大。學生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凸顯出高校就業心理輔導工作的不足。
在臨近畢業時,高校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競爭,鼓勵他們樹立樂觀、平和的就業心態。高校進行就業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有專家指出,高校專業化、精英化教學模式的天然缺陷,容易導致學生自我期望值過高而又不適應現實社會。
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借鑒經驗,保證必要的人員編制和經費投入,建立系統的培訓課程,邀請專業人士為學生進行求職心態的調整和擇業技巧的教授,或者通過“一對一”的輔導,引導學生在實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同時,有關人員應多與學生談心,幫助他們釋放壓力,讓學生轉變觀念,主動適應社會的需求。
下一篇:書為何成學生的“催眠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高考落榜生緩解壓力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