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心理保健專家表示,說到同性戀,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認為同性戀者只是在性取向方面易于別人,其實他們在感情方面也是喜歡同性。那么,從醫學視覺角度上怎么看待同性戀呢?同性戀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關于同性戀的理論眾多,但還沒有一個定論。許多研究者認為,同性戀傾向的發生發展,與生活事件、父母類型,或個人心理特征相關。不愉快的異性戀經歷或者缺少吸引異性的能力,有時被認為是導致一個人成為或選擇成為同性戀的原因。
精神分析學理論暗示,兒時的經歷和與父母的關系均是同性戀產生的原因,但這一理論與現實有一定距離。有些研究者認為,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可能與同性戀有關,但也沒有證實。也有人研究個體出生前的激素水平,認為這方面的改變可以影響胎兒大腦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發育,進而影響出生后性傾向的形成。
有文獻報道,男性同性戀者和男性異性戀者大腦結構不同,這可能會成為性傾向起因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發現同性戀男性的下丘腦前角是異性戀男性的一半,而下丘腦前角是大腦中能影響性行為的部分。
有的研究者提出遺傳因素導致同性戀的可能性,他們研究了三個全是男性的小組:同卵雙生組、異卵雙生組、領養的兄弟組。結果發現,當兄弟中的一人是同性戀時,另一人也為同性戀的比例在同卵雙生子為52%,異卵雙生子為22%,領養的兄弟為11%。一個與此類似的研究發現,在女性中也具有相似的結果。這些結果顯示,在性別取向方面,同卵雙生子的相關性與另外兩組之間有巨大差異,說明基因組成可以導致性傾向的差異,同時也提示同性戀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與環境因素有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同性戀主要是以生物學改變為基礎的。由于生物學的內在改變是與生俱來的,人們會更加易于接受同性戀,因而對同性戀者采取更加積極、樂于接受的態度。與此相反,如果認為同性戀雖然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與環境因素有更重要的關系,那人們會更多地干預個人的性別角色行為。事實上,因觀點不同,人們被分成了大致相當的兩派。有一個調查報告顯示,44%的被調查者認為同性戀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43%的人認為同性戀是人們所不能改變的。
從罪惡到病態再到正常
在20世紀中葉,對同性戀的社會態度有了一個轉變。認為同性戀者是罪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他們是“病態”的想法所代替。醫學和心理學工作者使用了很多激烈的治療方法來努力治愈同性戀這種“疾病”。在1951年,腦白質切除術(分離大腦前葉的神經纖維的腦外科手術)作為對同性戀的一種“治療方法”開展起來。心理治療、藥物、激素、催眠、電擊療法和厭惡療法(在同性戀刺激的同時給予使人嘔吐的藥物或電擊)也都曾被應用過。
如今,通過幾十年的研究,同性戀是“病態”的觀念被推翻了。研究者通過研究對比非病態的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的社會適應性,發現兩組人群并沒有明顯的差異。進一步的研究一再支持這些發現。有人總結道:“那些最終對同性戀妥協的、不后悔同性戀性傾向的、可以有效發揮社會作用的同性戀者,并不比異性戀男女有更多的心理壓力。”
生活方式與自我接受
目前認為,同性戀者的生活方式和異性戀者的生活方式一樣多姿多彩。各個社會層面都存在同性戀者。同性戀者惟一的共同特征是他們對同性別的人有情感和性滿足的需求,還有他們都經歷過來自于對他們表示不能接受的社會環境的壓力。
盡管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并且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人們對他們依然存在著某些固定不變的看法,這可能與一些同性戀者按照固有的形式穿著打扮和為人處事有關。有時可以清楚辨認出同性戀的特征。
對一個具體的個人而言,意識到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后的自我接受通常是困難的,因為當事人必須克服內心對同性戀的抵觸以及社會上對同性戀或多或少的不接受。由于這些困難,男性同性戀青少年嘗試自殺的可能性只比異性戀的女孩高一點兒。孤獨、缺乏自尊以及身體和語言的羞辱通常是試圖自殺的原因。對于同性戀的男女青少年來說,找一個支持他們、沒有偏見的成年人談談心,是很有幫助的。當然家庭的支持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們的研究與國際接軌
現在,美國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協會不再將同性戀歸為精神疾病。在國內,我們參與制定了《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曾經深入到同性戀社區進行有關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同性戀作為一種性愛活動不一定是異常的。如果同性戀中有的人在個人性指向或性發育過程中,曾感到焦慮、抑郁,甚至痛苦,或者感到猶豫不決,有的希望改變為異性戀,那么為他們提供精神醫學和醫學心理學的服務是必要的。我們這種做法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識一致———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中對同性戀表述為:同性戀者中也確實存在屬于非和諧性同性戀而需要醫學幫助的人。
我們曾經隨訪51位同性戀者一年以上,其中有6人因同性戀伴發其他心理問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美國有些曾經是同性戀的人,經過精神科或臨床心理學家的醫學幫助,改變為異性戀者。他們回顧過去的同性戀狀態,多認為過去是不正常的,所以,他們反對精神病診斷標準里取消同性戀名稱。
目前,對素質性同性戀而言,想通過醫學、心理治療或者其他手段來改變其性取向是相當困難的。對這類同性戀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幫助同性戀者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明白同性戀者的智力和能力并不比異性戀者差,一樣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并為社會做貢獻。另外在接受自己是同性戀的同時,也要接受社會上許多人對同性戀的態度,因為人們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都會有好奇和不理解。尋求歸屬的需求是人類發自內心的特征。對許多同性戀者來說,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認為,同性戀并不等同于“性心理障礙”和“性變態”,他們不再努力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而是努力幫助他們去生活、工作。
以上就是小編與大家分享的從醫學視角看同性戀的形成因素的問題,同性戀者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單憑簡單的幾個因素是很難說清楚地,這關系到同性戀復雜的心理。
推薦閱讀:同性戀和母親的基因有關
下一篇:同性戀和早戀有什么聯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同性戀是由什么決定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