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高燕寧教授計算了一下,從2003年至目前,專門為研究生開設的《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課程已經(jīng)吸引了1745個學生前來聽課。
雖然有調(diào)查顯示,中國同性戀者的人數(shù)可能高達3000萬,全國較有影響的同性戀者網(wǎng)絡論壇就超過50個,但同性戀文化幾乎還算不上“亞文化”,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在這個群體內(nèi)部,他們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念和認知模式等等。而在筆者所見的許多相關(guān)報道中,不僅是旁人,就連許多同性戀者,也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迷茫、慌亂與無所適從,他們往往反復地說著“我就是這樣喜歡他”、“我愿意過這樣的生活”,然后是長久的沉默。
也許是生理心理上的差異、交流渠道的閉塞和信息的匱乏,外界對同性戀者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猜測和疑忌,盡管2001年4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實現(xiàn)了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人依舊保持著“同性戀就是性變態(tài)”的想法。而或者是媒介過分渲染、或者是某些同性戀者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異性特征”,更加深了人們的成見。
其實,要想一步達致所謂的“寬容”實在很難。人類之所以對某種游離于主流文化與生存模式的形態(tài)有壓制的傾向,其實是發(fā)源于人類內(nèi)心深處對“物種變異”的恐懼——面對同性戀,人們會直覺地反應:這是對人類繁衍后代的極大沖擊,是對維系人類社會幾百萬年的兩性婚姻的背叛與顛覆,它關(guān)系到人類的未來。
本能的排斥與文化的沿襲相結(jié)合,讓大多數(shù)人認為同性戀是有悖于社會發(fā)展的,就如一些宗教人士把墮胎視為對上帝的犯罪。人類終究是受制于有限理性的思想囚徒,如果他不知道改變意味著什么,那么不變就是最好的選擇。現(xiàn)在,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固守做些改變,因為3000萬與我們有著同樣身體構(gòu)造、卻毅然走上另一條路的人生活于同一個世界,我們無法忽視他們,他們也不會因我們的扭過頭、裝做看不見而消失。學會像認識我們自己一樣認知同性戀,就如德謨克利特說,“在黑暗中,我只想看清自己。在光明中,只能夠卑微的尋找自己。”看清了自己,繼而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是一門澄清某些誤解、接受某些常識(一是認同同性戀的非病理化;二是認同同性戀與性病沒有直接聯(lián)系;三是認同研究的目的是為同性戀者創(chuàng)造平等交流的氛圍)的課程,這是一門讓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探討彼此價值取向、求同存異的課程,這還是一個讓我們(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的過程。這恰恰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正在走向重新認識自己的路上——比如筆者,未必完全接受同性戀的常態(tài)化,但嘗試著去了解與認同,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上,才會去尋求文化上的探究——亞文化往往不是自生而來的,而是由主流文化賦予的內(nèi)容與形式——賦予就是一種認可,一種理解,一種寬容。
下一篇:早戀也可能導致同性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性同性戀 大多都是易性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