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最近,在北青報《有問有答》接待的讀者來信中,大量的咨詢內容都是關于網戀的,而且100%都是因網戀失敗來咨詢的。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些信件的節選:
“我們是在一個網站的《E路快車》中靠交換E-mail地址相識的,我們通過電子信件來往一年以后才真正見面,而且在一起。但我很快發現,他在另一個城市竟然還有個家,并且還有孩子!我這是算什么呀!……”
“我注意到她,是因為她是我所在的虛擬社區的版主。她發表的文章很有見地,筆鋒犀利,文采超眾,我佩服得是五體投地,于是連續給她發了好幾封求愛信,她最終答應和我見面,誰知道,見面后我才發現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根本就沒什么,她只是想利用我考我們導師的研究生……”
似乎所有的不幸,都讓癡迷在網絡中的男女趕上了。網友們忍不住問:為什么網絡間的感情這么虛偽?為什么所有的網戀都如此脆弱?又為什么網戀的消逝又這么迅速?
按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看法,網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產物。網絡既然已經成為人類的通訊工具和人際交往的新方式,就不可避免地會負載人類情感交流的任務。而在情感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交流。
就像夢境被打碎
說得直白一些,在網戀的初期,之所以任何人都覺得到它的美妙,那是因為神秘感使然。人類不但非常信任自己的主觀觀念,還對危險具有天生的排他意識。當人在沒有感受到危險警示的狀態下去主動接觸陌生事物的時候,會首先將危險意識轉化為興奮,然后,“本我”為了說服“自我”,便會把未知描繪成或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模式。于是,僅憑計算機上傳來的電子文字符號,很多人就陷入了自己給自己編造的既成形象定式中,以致越陷越深。網迷們通常把網友在現實生活中第一次不成功的見面稱之為“見光死”,這個非常形象的詞尤其適用于虛擬世界中的網戀者。按照YAHOO公司在歐洲做過的調查,網友的單獨會面有80%以上的可能會使雙方失望,另有70%以上的可能會停止或逐漸停止交往。在異性網友接觸中,這一統計數字的概率還要有些許上浮。出現這個數字的原因很簡單,當幻想中編造的影像被現實替換后,個人自信將降落到底點,類似于夢境被打碎的感覺,同時而來的卻是危險意識的上升,情感降溫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閉著眼睛蓋房子
網戀的脆弱在于雙方認識的淺薄,即沒有任何安全感的屏障。正常的異性交往都是要有一個特定的背景環境的,如同事、同學、他人介紹或至少是某種連帶關系。即便是陌生男女的一見鐘情,也是要兩人“見”才行。這個見,就是最基礎的現實接觸,人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眼見為實,會有起碼的現實感覺。網戀沒有,連見都見不到,就憑借一堆計算機代碼去愛,好像在沒有任何建筑框架的空間里,閉著眼睛蓋房子,這房子能結實?能不塌?當然,或許真有人在后來覺悟,趕快補上地基和鋼梁,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未免不是一件佳話。
惡性意識的土壤
但大家都知道,佳話的產生還有一個基礎,那就是誠實。可現在,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虛偽和謊言如同顯示器和調制解調器一樣,幾乎變成必備的設施。有的人拿謊言去騙人,有相當一部分人坦言,每天在網上都會說幾句假話,而且不覺得可恥,也不覺得不正常,反正所有的人都在說假話,反正誰也不認識誰,反正誰吃虧誰倒霉。網絡的邏輯就這么簡單,沒有道德意識可言,也沒有人會把道德約束在自己的身上。這就是個人惡性意識的膨脹。
人都有暴力潛意識,也稱惡性意識。受教育和社會力量的壓制,這種反面意識得到良好的控制,但一旦被提供機會并不用負任何道義和法律上的責任,一些意志不強的人便讓自己的暴力潛意識全面發揮。網絡就是這樣為這些人提供了一處土壤,使他們可以不用真名真姓,可以隱藏性別,可以以完全不同的面目去招搖撞騙、興風作浪。在這樣的畸形的環境中,網絡又怎能不虛偽?
>>>
下一篇:專家給青少年網迷的十條建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吧是把“雙刃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