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新華網蘭州(記者張目)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發(fā)展趨勢,即熱衷于把網絡當成排譴的對象。但這種虛擬的排泄方式同時也帶來了包括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種種副癥狀,醫(yī)學診斷稱之為“網絡性心理障礙”。
面對似乎是無所不在的網絡王國,大學生真的難逃此劫嗎?西北師范大學BBS論壇校方治理員呂欣告訴記者,網絡作為新興媒介,已成為新一代大學生越來越推崇的一種溝通和排譴方式。但由于網絡特有的隱秘性和虛擬性,某些時候網絡也會成為誘發(fā)心理問題的“惡之花”。呂欣通過對學校論壇的監(jiān)管發(fā)現(xiàn),不少大學生會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察覺的心理問題,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去年學校還有一位同學因現(xiàn)實生活不如意,就在網絡里為自己重造性格與身份,最后患上了“網絡依靠癥”,整天沉湎于自我想象出來的虛幻世界中,一會兒不上網就坐立不安,甚至出現(xiàn)了幻覺。
對此,蘭州醫(yī)學院心理學專家王方榮指出:網絡作為心理排泄的一種方式,具有其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不能否認網絡可以帶給人們更為坦率和開放的交流與溝通,也不能忽視因網絡存在種種角色虛擬而帶來的弊端。許多大學生患上網絡性心理障礙就是因為網絡淡化了現(xiàn)實中自己的種種弱勢,但卻不明白自己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樣的學生會感到,在虛擬的世界中一切都沒問題,回到現(xiàn)實中各種問題卻越來越難解開。”王方榮說:“所以完全依靠于網絡進行心理壓力釋放,或單一采用網上心理咨詢和救助的措施并不是很可取。”
王方榮指出,雖然網絡性心理障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大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不必因此過分擔心,或對網絡采取完全的禁忌。其實,只要把握合適的上網時間及頻率,端正上網的目的和心態(tài),正確處理現(xiàn)實與虛擬的關系,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患上網絡性心理障礙,一些壓力和不良情緒甚至還能因此得到釋放,使人獲得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
下一篇:帶上健康的心理上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病態(tài)的網際網絡使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