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中新網8月7日電有表明:中學生網絡成癮者高達13。65萬人。健康報今日報道,日本科學家曾對1000名玩“任天堂”游戲的學生腦部掃描圖進行分析,結果驚訝地發現,電腦游戲只刺激了視覺和運動有關的那部分腦活動,而阻礙了少年兒童的大腦正常發育。天津一家對部分7~18歲的學生進行腦像圖也發現,其中6個圖像雜亂無章的孩子均有網絡游戲成癮傾向。
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去年開展了一個《電子游戲與未成年人教育問題》課題調研,參與這一課題調研的王銦副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應當承認,現在一些電子游戲確實很誘人,不僅可以從中感受到其他娛樂形式無法感受的美妙、驚險與刺激,游戲人還可以通過操作、干預改變游戲進程和結果,從中體驗到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的自身力,得到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自我肯定,從而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但是由于未成年人是非觀念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孩子一接觸這類游戲,常常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報道稱,“網絡成癮癥”是一種過度使用互聯網導致的心理,初時只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而后發展成為軀體上的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緊張焦慮、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為,網絡成癮與煙癮、酒癮、有著相似。一旦癮發便難以忍受,就會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去達到目的。調查數據顯示,因玩電子游戲性情變暴躁的占27%,玩游戲與校園暴力有關的占29%。
專家發現,網癮患者由于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此外,還會誘發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疼等病癥。西南某大學三年級學生嚴某整日沉溺于網上游戲,視網絡為天堂。去年9月6日通宵上網,9月8日網絡真的把他送上了“天堂”。他的病歷記載:重癥胰腺炎、暴發性菌痢、增高、急性、多臟器功能衰竭。認為,他的死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通宵上網是誘因之一。
心理治療科主任唐登華對記者說,孩子上網成癮與家長和家庭環境有很大關系。如果家長過分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或是放任自流,都會刺激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要求擺脫束縛,自己做主。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見不一致,力量等于相互抵消。尤其是當父母關系緊張、家庭不和睦時,網絡世界更是逃避現實的好去處。所以要預防孩子網絡成癮,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要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民主作風,從小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懂得要實現人生理想必須學會對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網絡虛擬世界獲得的滿足越多,離現實生活中成功的目標就越遠。
唐登華說,心理咨詢對矯治網絡成癮癥還是比較有效的。心理醫生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通過互動方式加強交流和溝通,先從改善關系開始,讓孩子能聽得進家長的話,進而覺得有道理,到逐漸主動努力約束自己。改變環境,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戶外活動,更有助于網絡成癮的戒斷。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錢銘怡教授指出,盡管網絡成癮尚未作為一種正式定義的疾病收錄到診斷體系中,但是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工作者已遇到數量可觀的病例,而且網絡成癮的實際發生率遠比臨床就診的人數多。處在13~18歲年齡段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
報道稱,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毒害其罪不在網絡,罪魁禍首是游戲本身不健康的內容和情節。有關專家建議,當務之急是完善相關法規,規范對進口游戲軟件的管理;同時大力開發具有中國文化特、內容健康、情節生動的電子游戲產品;加強互聯網營業場所的管理,凈化校園周邊環境,防止黑網吧泛濫。
專家認為,應盡快將開展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預防與救助行動列入議事日程: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識;開設未成年人網絡成癮心理咨詢熱線;建立由學校心理指導老師、心理健康咨詢與指導中心、醫療機構三方組成的網絡成癮癥救助網絡,幫助患有不同程度網絡成癮癥的青少年順利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來;學校和社區、家庭聯手,加強對中小學生的閑暇指導,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個人愛好、興趣,加速少年宮、科技館及社區少年活動場所建設,擴大青少年的課余活動空間,使網絡游戲不再是業余時間的第一選擇。
下一篇:虛擬人生 回頭是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絡成癮變身現實暴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