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魚對水說:“你看不見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里。”
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里。”
這是一部描寫網戀的小說中的經典對白,曾經廣為流傳。而如今,隨著網絡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網戀這種特殊的戀愛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緣分天空”。一項相關調查指出,超過40%的大學生相信網戀有成功的可能性,超過60%的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tài)度。
“前衛(wèi)”型大學生更可能網戀嗎?
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網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同樣吸引了大學生。但是不是性格越“前衛(wèi)”的人,選擇這種戀愛方式的可能性越大?調查結果否定了我們的這種猜測。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我們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大致歸類:我們將選擇“勇于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衛(wèi)”型;選擇“等其發(fā)展成熟,再作決斷”的歸為“理性”型;選擇“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歸為“從眾”型。
調查數據顯示:在有網戀經歷的38名大學生中,“理性”型網戀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衛(wèi)”型網戀者(45%)。可見,性格“前衛(wèi)”并不一定更容易網戀。
曾經失戀的大學生更容易網戀嗎?
調查還發(fā)現,網戀大學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戀經歷,這說明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chuàng)傷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處于“愛與隸屬”需求層次的大學生,更需要別人的接納、關愛、欣賞和理解。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chuàng)傷時,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絡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
但與此同時,網絡的虛擬性質使得網上的交往通常是一對一的線性關系,無法受到現實社會中發(fā)散型人際關系的有效約束,因而,在網上也就更容易受到欺詐。而大學生一旦有過在網絡上遭受欺詐的經歷,就會對網絡提高警惕,也就不會輕易嘗試網戀。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71%)網戀大學生并沒有在網上受騙的經歷。
&n
[1]
下一篇:品味網絡女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陶宏開:溝通是戒除網癮的最好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