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盡管“網戀”一詞在學術界還有一定的分歧和爭議,但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深入人心”:即網民通過互聯網絡談戀愛。在一個搜索引擎內輸入“網戀”一詞,各種信息洶涌而來。那么究竟如何理解“網戀”現象呢?筆者認為,今天的虛擬世界中,多數不健康的網戀都是自戀的表現。
這一觀點可以從法國思想家拉康的理論中找到依據。雅克·拉康是法國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6—18個月大的孩子在鏡子前面,剛開始會把鏡中的孩子指認為另外一個孩子,這時孩子還無法辨識自己的鏡中像。后來,隨著長大,孩子認出了自己鏡中的形象:“那就是我!”這一刻,孩子心中充滿了狂喜。在拉康看來,鏡前的孩子在此過程中,包含了雙重的錯誤識別:當他把自己鏡中像指認為另一個孩子的時候,是將“自我”指認成“他人”;而當將鏡中像認作自己時,他又將光影的幻象當成了真實——混淆了真實與虛構,并由此對自己的鏡像開始了終生的迷戀。
拉康進一步認為,形成“鏡像階段”的前提,是匱乏的出現、對匱乏的想像性否認和欲望的產生。人類有一個漫長的嬰幼兒期,在此期間孩子無法自主身體,不能整體地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體,與外界發生聯系惟一的途徑是視覺。孩子在鏡前舉手投足,“牽動”自己的鏡中像,獲得了一種掌控自我和他人的幻覺——對于一個行為無法自主的孩子來說,那是一份空前的權力。
在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日漸疏離,個人如一葉扁舟,容易迷失在人群的汪洋大海。這是一種匱乏出現、而欲望卻沒減少的狀況?;ヂ摼W絡的出現,恰恰提供給人們一面“鏡子”,使人們有機會去跟別人交流,彌補現實的缺憾,隨著交流的增加,網友雙方的好感也越發強烈,似乎久違了的對自己美好的觀感“召之即來”,足不出戶就把這種感覺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皭勰憔偷扔趷圩约骸钡臓顟B出現了。對于現代社會的個體而言,這同樣是一份空前的權力。
但同時,在網戀的過程中,網民會有一個類似于“鏡像階段”的錯誤認識:將“網”中之像認為是真實之像、自己喜歡之像,混淆了真實和虛幻的區別。
在相當程度上,網戀就是網民雙方沉浸在那種發現自己被接納,發現自己的“鏡中像”的過程。在一般的網戀階段,網民雙方也具有現實戀愛的很多特征,比如深入的溝通和了解、生理上的喚起,以及相互珍惜的責任感等等。這種感情持續一段時間后,就自然想見面了。但就像多數網民經歷過的那樣,見面往往意味著關系的終結。這是因為,未見面之前雙方深深“愛”著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愛著自己建構出來的理想中的他(她),其實,就是愛著自己;見面之后,發現對方不是“自己”了。
綜上,筆者認為把網絡當成一種相識的工具是可取的,但真正的愛情可能還是要走到傳統的“老路”上。
[1]
下一篇:泉海之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中學生網癮透析與對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