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指出,通常人們會遵守社會規范,但如果能確定自己不會受到懲罰或責備,他就可能違反規則來保全自己。專家指出,盡管匿名讓人們放縱自我,但是為了避免心理角色混亂、情緒失控,匿名交流時以日常形象示人,更利于心理穩定。
“網絡的那頭,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話應該是對網絡時代最精辟的注解。而近日,美國MSNBC上一項心理學報道指出,動物恐怕很難感受到網絡的便捷,網絡真正方便的是我們心中那個總想冒出來搞點破壞的“本我”。
網上曾經流傳過這么一段錄音:一個投資失敗的男子逮著一名熱線服務小姐咆哮了半個多小時,用語極其下流。而在網絡論壇或博客上,不堪入耳的語言也是屢見不鮮。在美國里德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舒勒看來,這都是“在線抑制解除效應”惹的禍。也就是說,在網絡等匿名環境里,社會道德約束行為的能力可能消失,使人作出許多有悖常理、甚至是傾向于生物本能的行為,比如一言不合就辱罵網友、與陌生人調情。
另外,有些司機發現,只要一坐到方向盤后面,自己就會失去控制:“我對搶道的行人、車輛說粗口,直到拐彎時,兒子說‘媽媽,你罵的那個人,不是我們的鄰居嗎?’這時,我如夢初醒、羞得無地自容。”心理學家因此指出,汽車窗、陌生環境提供了同樣的匿名環境。
下一篇:什么樣的人容易患上網癮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有心理缺陷的孩子會迷上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