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當代心理免疫學的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之時需要“心量抗爭”。只有對戰勝疾病有信心的人,才能有效地調動機體內部的免疫力量,進而可促進早日康復,即謂之“心理免疫”。
幾十年來,許多專家在心理因素與疾病關系上作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情緒及個人特征與疾病的發生明顯相關;患病后講究心理免疫的人,比那些精神情緒較差的人易于戰勝疾病獲得康復。這是因為精神因素與機體內在的免疫功能潛力密切相關,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有一位美國婦女,頸部長了一個腫塊,經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當時她感到極度的恐懼、悲觀,對生活失去信心,整天萎靡不振,甚至拒絕進食,腫瘤也一天比一天大,身體漸漸消瘦,不久上身便不能活動,頭頸歪向一側,右側上肢癱瘓,肌肉萎縮,醫生判斷她最長只能活3個月。可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心理醫生遇見了她,詳細了解病情后,對她進行耐心的解釋,告訴她癌癥并不是“不治之癥”,可以努力去戰勝它。心理醫生向她介紹了心理免疫的作用,要求她在進行治療時,保持樂觀情緒,盡量恢復正常起居,同時把頸部腫瘤看成敵人,想象自己的白細胞如同騎士的利劍,向瘤體砍去,并認為瘤體在漸漸縮小。在醫生指導下,這位患者信心不斷增強,情緒也漸漸樂觀起來。一年后,頸部的腫瘤消失,果然恢復了健康。此例告訴我們,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一定不要忽視情緒的調節。在采用手術、放療、化療、免疫及中醫治療時,應結合使用心理治療及護理。患者消極情緒的調控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其他治療措施的落實及治療效果的好壞。大量事實說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線一旦崩潰,則會成為疾病的犧牲品。
健康人同樣需要心理免疫,方可行之有效地增強免疫功能,抵御病原體的侵襲。反之,如果對疾病缺乏“抗爭精神”,甚至“談病色變”,則可能使體內免疫活性物質的水平降低,諸多貽害健康的因素就會趁虛而入。
心理免疫對于疾病的防治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病人自身充分發揮精神上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要相信科學,堅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家屬和醫務人員亦應配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給予耐心細致的開導、解釋和勸慰,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心理防線”。同時要遵循醫囑,妥善施治。方可取得成功。
精彩推薦 權威調查:5%畢業生想過自殺 強檔測試:你最迷戀哪種女人? 心理學家為你解析十大夢中“鬼” 最實用:從睡相看能看出人的潛意識 揭謊!娛樂圈大牌明星都是說謊精 職場攻略:怎樣從小動作看穿上司心思 他不行是你錯?男人下半身壓力源于女人 暴強!如今的大學生為減壓去裸奔下一篇:自殺有前兆 細心能救命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戀物癖的心理綜合治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