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故事:老萊子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為躲避亂世,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力找來美食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心理解讀:老萊子不忘自己作為子女的社會角色,千方百計讓父母感受愉悅,希望保持孩童與父母相處的那種幸福感,使父母的心常駐年輕之時,令人敬佩。每個人都要扮演很多社會角色,這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社會所期望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的人,要找對角色,才能彼此和睦。兒女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如果把在外面扮演的角色帶回家,就可能傷了老人的心。比如發現父母不舍得扔掉隔夜飯,當領導的把老人當下屬訓斥,當老師的喋喋不休地嘮叨,老人難免傷心、憤怒。
我哥哥是中學老師,平時非常注意形象,正襟危坐、不茍言笑。但有一天,我看到他竟然在陪母親“挑花籃”。挑花籃是我們當地老人的一種鍛煉方式:肩上挑著花籃,一扭一扭地走“8字”型。對于年輕人而言,挑花籃是非常無聊的活動,而且也與哥哥平時一本正經的形象不符。但他為了陪母親,故意笨拙地走“8字”,逗得媽媽一陣陣大笑,讓我很感動。孔子說,“父母老,常言不稱老,以其傷老也”。做兒女的回家探望父母時,不妨放下一切社會角色,換上孩子的“外衣”,讓老人的心更溫暖。
下一篇:早上起太早 晚上易說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的起床氣從哪里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