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7點,耿先生設的鬧鐘響了。按照他的完美計劃,此時他應該麻利地起床,前往機場接女友。可實際情況卻是:耿先生睡眼惺忪地拍了鬧鐘一下,可鬧鐘還在鍥而不舍地履行職責。耿先生大怒,把鬧鐘扔到門口。不一會,他的呼嚕聲就響了起來。直到兩小時后,女友的來電才把他叫醒。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被鬧鐘或別人喊醒,雙眼無神,不在狀態,甚至會因對方擾了你的清夢而大發雷霆,至于此前定好的計劃,早已被拋出九霄云外。從睡夢中醒來到完全清醒之間,有段迷迷糊糊的時間,有人說這是起床氣,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睡眠慣性”。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授肯尼斯·賴特表示,睡眠慣性會削弱判斷力、記憶力,反應速度、警覺性、注意力也都降低,甚至連開燈之類的小事都辦不到。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表明,睡眠慣性通常要2~4小時才完全消失,認知能力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與生物鐘往往不一致,德國慕尼黑大學時間生物學教授羅內伯格把這個時間差叫做“社交時差”。他估測,大約1/3的人有嚴重社交時差,平均2小時以上,而1小時的社交時差就可能使肥胖幾率提高33%。此外,何時入睡及何時起床對身心影響更大。比如在“非自然時間”入睡和起床,是現代社會最普遍的高風險行為,不僅會誘發壓力和各類慢性病,還可能影響飛行員、司機、外科醫生等人群的職業安全。因此,要避免睡眠慣性的影響,就要調節入睡和起床的周期,使之盡量接近自然醒。
下一篇:父母越老越需要“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網絡頭像暴露了你的性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