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wǎng)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wǎng)站!
如果你正在考慮要聽一首什么音樂來打發(fā)無聊的周日晚上,這時分別有兩個人提出了建議:A是你的好友,她和你的音樂口味相似得讓你驚呼知己;B是樓下賣豆?jié){油條的大媽,每天上班奔向早高峰的洪流時你都會聽見她動情地哼唱各種神曲。
不出意外的話,你會選擇A的建議,看似簡單的決策情景其實揭示了一個有趣的道理:A和你的相似度高,不論在品味上還是在人口學變量上(比如你們的身份、年齡),所以在這種偏好性決策(也就是最終選擇無關(guān)乎對錯的決策類型)中,你會傾向于采納和你相似的人的建議。
“臭味相投”:我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除了在決策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在社交中也是這樣。和人交談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彼此微小的一舉一動,從面部表情到身體語言,這些動作如此自然地發(fā)生以至于我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做了什么,有人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變色龍效應”,也就是一種無意識模仿。“無意識模仿”這套系統(tǒng)根植于我們的大腦,它的意義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并融入群體。
對于人類這種群居動物來說,模仿的重要性不亞于生活在荒原中耳聰目明得以找到食物并且腿腳靈便能夠逃避天敵。“無意識模仿”到底是如何幫助我們有效交流融入他人的呢?199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沙特郎(Chartrand)和巴奇(Bargh)發(fā)現(xiàn),當參與者和實驗員自然交談時,如果實驗員適當?shù)卦黾用樆蚨锻鹊拇螖?shù),那么參與者相應的摸臉或抖腿次數(shù)也會顯著增加;并且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參與者都沒有察覺到自身模仿行為的存在;反過來當實驗員模仿參與者時,參與者對實驗員的印象以及對交流過程的評價就會有顯著地提高。
總之這說明了無意識的模仿能加強個體間的相互喜愛和聯(lián)系,甚至誘發(fā)個體的親社會狀態(tài)。
過度模仿是一種病
如果說上文讓你有了增加模仿行為博得他人好感的念頭,那么下面的研究結(jié)果可能會使你在真正實施這一行為前仔細掂量一下。
凡事過猶不及,在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模仿行為都是合適的。比如在老板面前你就不能學著他昂首叉腰一副睥睨眾生的樣子;在面試時,無論周圍的人打出多么響亮的哈欠,你也不能肆意張開血盆大口。尤其是不能模仿別人的口吃。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一般人的大腦是非常“識時務”的,當觀察到不同的情緒時,它往往只允許你模仿正面的或者親社會的情緒(如開心或悲傷),卻并不模仿憤怒和敵意的情緒。那么,有沒有人不分好壞對一切行為都來者不拒一律加以模仿呢?有。當一個人的控制功能出現(xiàn)了問題,比如臨床上所說的仿語癥(echolalia)和模仿過多癥(echopraxia)的行為障礙。
大腦的額葉是個體感知社會信息最重要的腦區(qū),臨床上的這些證據(jù)暗示著個體社會信息感知功能與無意識模仿的控制密切相關(guān),醫(yī)學上額葉受損的病人常常患有“模仿過多癥”,即對觀察到的所有動作都有強烈的模仿傾向。他們會不合時宜地不斷重復交流對象的言語和動作,可以想象畫面應該比卓別林的默片還要滑稽,最終導致交流失敗。
說到錢時,模仿要當心
如果你已經(jīng)確定自己沒有仿語癥或者模仿過多癥,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只模仿微笑點頭等友好行為,為什么有時候在交流中卻并沒有受到傳說中“春天般溫暖”的禮遇呢?回想一下自己,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有時候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樣卻會覺得很討厭。
為什么會這樣呢?也許是因為我們感到了威脅。這些和我們相似的行為,可能有著和我們相似的目的。格羅寧根大學的劉嘉(音)和明尼蘇達大學的凱思林·福斯(Kathleen D. Vohs)等人聯(lián)合研究發(fā)現(xiàn),當提到錢的時候,人們會對模仿者格外敏感。
實驗前,他們讓參與者先在電腦上填一份問卷,兩組參與者填寫的問卷背景分別是鈔票和貝殼,隨后每個參與者與一名同性交談10分鐘,后者在實驗中會不明顯地模仿前者的一些細微動作。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些所填問卷的背景是金錢的參與者,他們對于別人模仿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得更敏感,并且在交談中會產(chǎn)生更明顯的受到威脅的感覺,事后對與其交談的對象的評價也更低。這是因為當參與者被啟動了金錢的概念后,更喜歡保持獨立性而不是和他人存在相似。
所以,下次在交談中你可以通過模仿來獲得更加良好的印象,但前提是不要讓對方感到威脅。
(龔艷麗)
下一篇:緊張時都會有點小動作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丟三落四因壓力大 21天攻略讓你告別惡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