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易得皮膚病
分類: 心理保健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0-31
閱讀 :384
1 單位開始實行競爭上崗了,別看單芳平時文靜寡言,其實內心很要強,為此她焦慮不已,整日坐臥不安。一天晨起梳頭時,她赫然發現頭發一縷縷脫落,露出一塊塊白花花、近乎圓形的頭皮。在皮膚科診室里,醫生告訴她患的是“斑禿”,又名“鬼剃頭”,與連日來緊張、焦慮的不良密切相關。其實,不僅僅是斑禿,問題可引發多種慢性或難治性皮膚病;反過來,由于皮膚疾病常給人不潔的感覺,許多患者的身體外觀變得難看,由此感到羞恥和自卑,包袱進一步加重,病情變得更復雜、更難治。銀屑病、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痤瘡甚至黃褐斑等都與因素有關。
為什么皮膚病與人的狀況如此息息相關呢?眾所周知,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但鮮為人知的是:皮膚也是一種器官。由于在胚胎發育上,皮膚與神經系統“同宗”,所以因素可波及皮膚。人在高興時,可以“喜形于色”;恐懼時,可以“面如土色”;焦慮時可以“愁眉苦臉”;羞愧時,可以“面紅耳赤”;盛怒時,可以“怒發沖冠”,這些都是狀態在皮膚上的表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可引起機體應激反應甚至發生內分泌功能失調,促進血管壁或組織細胞釋放緩激肽、組胺等介質,后者作用于靶組織引起一系列反應:如皮膚血管收縮、擴張,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縮甚至刺激角質形成和細胞增殖等,誘發或加重原有皮膚病。此外,爭強好勝、欲望高、辦事過分認真的人易罹患神經性皮炎;自幼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滿足,或過度服從的人易患慢性蕁麻疹。
“心病還須心藥治”,因此,不少皮膚病患者,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外,治療也舉足輕重。首先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良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