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紅網消息:佛教中有出世與人世之說,所謂出世即指遠離人世,戒斷人倫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則指普渡眾生。古往今來,許多人為了解脫痛苦,遁人了空門,成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隱居者。從現代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于回避型人格的人。
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靜的樂土,于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回避人世并不是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回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一 W)中對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夸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一時機。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 1
下一篇:心靈也需要不斷排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秋季健康飲食:五大原則助你挑選出安全食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