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意志選擇快樂或痛苦
分類: 心理保健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2-24
閱讀 :419
有些人在遭遇重大創傷,心靈難以承受時,常會不自覺陷入高度警覺的病態性過度反應;或退化到自己原先熟悉的人物場景舔撫傷口,這時不難發覺他們不但自閉退縮,甚至好像忘了曾發生的劇變。
醫學界過去僅能由心理層面分析解釋,記憶機能的潛抑、轉化,或局部性、選擇性的喪失也絕非環境和心理因素就會形成,當事人的邊緣性人格特質,和此類人格特質背后所蘊藏的情緒性疾病和神經質性體質往往才是核心。
親人、重要關系人的陪伴支持和溫馨氣氛的籠罩,對創傷記憶的恢復極為重要,適度以肢體表達關懷或哀傷情緒,都能舒緩罪惡感與自責;耐心聆聽,多聽少說,不下判斷,配合其信仰,陪伴禱告或誦經等,都可協助脫離不愉快的記憶。
痕跡深淺與烙印長短并非人的主觀可操縱,是福是禍亦難論斷;鮮明記憶常無礙生活,不經意和不可預期的記憶則常改變人生。人們無可選擇自己該記得什么,唯一可做的,只有在過程中實踐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