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學過心理健康學的人都知道“心理年齡”這個專業術語,所謂的心理年齡,是指心理比實際年齡成熟好幾年,甚至好十幾年。這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等有影響。那么,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該如何運用好心理年齡呢?巧用心理年齡能夠為我們的交際加分。
“心理年齡”的高低各有利弊,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如一個“心理年齡”低于生理年齡的人,會顯得幼稚,不利于個人的社會化生存與成長,但他的心態通常簡單而快樂,喜歡參加活動,精力旺盛,不保守;再如,一個 “心理年齡”遠大于實際年齡的人,雖然會給人感覺成熟穩重,但由于城府過深,很難與同年齡的人有相互的理解與共同的語言。
但實際上,“心理年齡”并不是一個“固定值”,它是可以變化的。如果我們能稍加用心地運用這種變化,它將成為改善各種難于溝通“阻力”的“滑動變阻器”。
如對待小孩,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用“孩子的口吻”與他們交流,這時我們就是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齡”下調到了與對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會覺得有溝通障礙。
再如,成年后我們通常會感到和父母之間溝通困難。那是因為,在父母心目中,我們永遠是孩子。有時候我們一廂情愿地覺得父母“應享享清福”,卻忽略到底什么是他們心中認為的“福”。父母對你的關愛,并不因你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如果真的不需要他們對你付出、惦念和指點,恐怕他們感到更多的不是享福而是失落。所以,在長輩面前,我們就要適當地表現出較低于生理年齡的“心理年齡”來。
因此我們在和人交往時,應該巧妙運用對方的心理年齡。同時注意在交流中盡可能做到坦誠和寬容,不帶那么多的功利性,不時時想著利用人,而是時刻為他人著想,處處與人方便,這樣友情才會長久也才會更牢固。
下一篇:嗓門大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情越好越不會輕易相信他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