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快樂就是有一個好心情。好心情從何而來?答案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江蘇省宜興市萬石鎮漕東村,小河邊的墻上刷著非常醒目的一行大字:一處好的環境,一份好的心情,一個好的身體。顯然,富裕起來的蘇南農民開始把環境好、心情好、身體好,作為一項重要的追求,而且把環境好放在優先位置。
環境好,心情和身體不一定好。環境畢竟只是影響心情、身體的一個要素。山清水秀的地方,如果經濟落后,老百姓兜里沒錢,缺吃少穿,身體也可能營養不良,心情很難好起來。反過來,環境不好,心情好不到哪里去,身體也會受影響。很難想象,如果衣食無憂、居有屋、出有車,卻置身臟、亂、差的環境之中,能有什么好心情、好身體?
可以說,好環境培養好心情。
好環境的內涵很豐富,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是三個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當然,在一些人看來,水質不好、空氣污濁、糧食蔬菜有農藥和重金屬殘留,沒什么大不了,也能夠填飽肚子,支撐一時的生存。前些年出現“寧可嗆死,也不能餓死”的歪理,就是這種認識的產物。現在,公開場合已很少聽到這一論調,但是,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放心的食物這些生活日用品,在一些地方依然是人們難以享用的奢侈品。
空氣本來是清潔的,江河湖泊的水本來是甘甜的,土地種出的莊稼本來是可以放心吃的。這些東西本來是人類生存的呵護者,現在人們反而要去保護它們,而保護的目的,居然是要把奢侈品重新變成日用品,好環境成了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東西,這是人類過度放縱自己行為的結果。要改變這一狀況,人們除了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別無選擇。
然而,正在經歷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的國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環太湖地區經濟發達,令人羨慕,2007年的藍藻事件則讓當地人痛定思痛:連干凈的水都喝不上,GDP再多有什么意義?這一事件也讓更多的人反思:倘若開著寶馬車,只能喝污水,那豈不是對現代化的極大諷刺?
這讓人想起印第安人的一首歌謠:“只有當最后一棵樹被刨,最后一條河中毒,最后一條魚被捕,你們才發覺,錢不能吃。”
環境保護決定生存條件,經濟發展決定生活水平,現實中哪個都不能偏廢。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無異于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必然是竭澤而漁。只有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才能得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好環境。
好環境人人愛,好心情人人想,好身體人人要。新的一年發短信、寄賀卡,加一句“創造好環境,培養好心情”如何?
(張華仙)
下一篇:明星談成敗:失敗面前做只小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靈釋放:心理自由比獨立更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