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有人說,大學階段是人生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關注自我,注重個性表達,情緒體驗豐富,情緒波動劇烈。同時,在這個階段,升學、戀愛、求職等人生重大事件也將陸續展開,心情無可避免地會被這些“新刺激”所左右,“郁悶”成了年輕人的共同體驗。
2008年10月10日是第1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國傳媒大學學生處與解放軍第261醫院共同舉辦“攜手最可愛的人,培養最和諧的心”心理健康宣傳活動。261醫院的心理專家李秀珍主任告訴大學生,青春期抑郁其實很普遍,是我們對新生活帶來的一系列“新刺激”一時無法適應的表現,就像感冒一樣,“人人都得過,人人都會得”。
李秀珍說,高考失意、失戀、交通事故、失去親人等“刺激”在心理學上被統稱為“創傷事件”。人們對于某些傷痛的記憶會維持很久,比如,那些悲傷的畫面會像噩夢般不斷閃現,帶來焦慮、緊張、恐懼、情緒低落等不適的感覺。“不過,只要處理得當,75%的人不會遺留重大的心理問題。”
怎樣才是處理得當呢?
面對創傷事件,很多人喜歡強調“堅強”,尤其是對男孩子更是這樣。其實這樣做,是壓抑了人的本能反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在堅強與軟弱之間來回震蕩的”。
李秀珍給在場大學生舉了一個生活中發生的例子:一個男孩,14歲時父親突然離世。周圍的人不知道該怎么開導他,只是不停地說“不能哭,你是男孩,要堅強”。
父親遺體告別那天,男孩果然一滴眼淚都沒掉,表現得非常“堅強”。但是后來,十幾年過去了,男孩直到35歲還沒有談過戀愛,因為他從不會笑,跟周圍的人也沒什么情感交流。“這就是處理不當,沒有完成哀悼過程。”李秀珍說。
通常來說,創傷事件發生之后,人們的心理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沖擊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是震驚、恐慌、不知所措,甚至是無痛感。第二階段是防御期,認識功能恢復,但不知道該怎么做。處于這個時期的人,往往會否認已經發生的“刺激”,或者把它合理化,以尋求心理上的平衡—這也被成為“酸葡萄機制”。第三階段是解決期,人們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交往功能恢復。
李秀珍告訴大學生,焦慮、恐懼、抑郁、憤怒、悲傷、重復回憶、幻想、失望、過敏反應、情緒低落、內疚、自我評價低……這一系列心理變化都是人在應激狀態下的正常反應,沒必要過于緊張,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并積極應對。
李秀珍介紹,消除抑郁情緒,最關鍵的就是,要保持積極心態,不消極地談論困難,與樂觀的人交朋友。同時,應該更多地激勵自己,贊美、夸獎和經常微笑都是治療抑郁情緒的良方。此外,找人傾訴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而性格內向的人則可以通過日記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下一篇:快樂的角度來定義欣賞自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好素質是這樣培養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