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像朋友,卻比朋友多一份牽掛;像情人,卻比情人少一點庸俗;像愛人,卻比愛人多一份空間;像親人,卻比親人少一點責任。這樣的“第四者”,如今,正悄悄出現在我們的婚姻和愛情里。
所謂“第四者”,是一種不同于“第三者”和“紅顏/藍顏知己”的婚外情關系。他們比友情多一點、比愛情少一點,站在相對邊緣的位置,趨退自如,給雙方都留足回旋的空間;他們不計較金錢與利益得失,不謀求家庭地位,只求內心與精神的愉悅。就像很多人說的:第四者不談婚姻,比第三者安全;不談金錢,比情人純潔;不談柴米油鹽,比老婆有味兒。
“第四者”關系起始于辦公室戀情,也有人把它演變成金屋藏嬌、一夜情、合同夫妻等。從公職人員、企業家、白領,到留洋高知分子、兩地分居的打工夫妻等,各階層都有滲透。它似乎填補了人們心里渴望已久的那份完美感情“空缺”,一項上萬人的網絡調查顯示,有64%以上的人動過尋找第四者的念頭;有66%的人表示可以接受第四者。
事實上,對“第四種關系”的渴求,歸根到底透露著人們對完美愛情的渴望,以及婚姻生活的乏味和不滿。當蜜月期過后,愛情的新奇感漸弱之時;當年復一年的重復生活,出現審美疲勞時;當搞定工作、養大孩子,希望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時……人們很容易對眼前的伴侶產生質疑和挑剔,放大缺點。此時,來自外界的異性,自然顯得新鮮優雅、格外誘人,特別是這種沒有后顧之憂的“第四者”。
但不可否認的是,“第四者”的出現還是帶有入侵性。所謂“情到深處是自私”,感情是具有排他性的,隱瞞著相伴一生的伴侶出現越軌行為,最終是逃不開罪惡感和良心譴責的。因此,第四者不過是穿上了“隱形衣”的第三者,兩者都可能破壞著婚姻的穩定。
因此,“第四者”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和諧”。要想抵制誘惑,首先要正確認識“七年之癢”、“中年危機”等家庭困境,樂于改變自我,把婚姻當作一所學校,從中不斷學習、總結、提升、完善自己;其次,學會包容自己對愛人不滿意的感受,將挑剔和厭倦變成寬容和接納,捍衛婚姻的幸福與美滿;最后,一個人的朋友不如一家人的朋友,與家人一起多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樂趣才會更長久。(作者: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授 楊鳳池)
(龔艷麗)
下一篇:越了解自己越不快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日本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快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