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全社會人應該正確面對的嚴重問題。迅速增長的人口老齡化對社會、政策、家庭成員結構等各方面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占7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就目前我國的國情,大多數老年患者都是由家屬照顧。患者及家屬從經濟,心理,社會,家庭各方面,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家庭成員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老年重癥患者在痛苦、絕望、焦慮、無耐,無助中掙扎。重大疾病所致生命質量的降低,從一個充滿理想的健康人成為一個無助、無耐、無為的人,背負了重大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的患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心路歷程:
一、〈心理矛盾期〉自覺癥狀突出,卻療效不佳期。產生恐懼、懷疑、抑郁,焦慮。
二、〈心理絕望期〉定為慢性難治性疾病后,不能接受,悲傷、焦慮、憤怒、抑郁、隨之失眠、食欲的改變,生活質量的降低,加重了疾病對身體的損傷。心靈調適不佳,感到人生對他不公平,甚至社會報復。
三、〈心理求生期〉心理上有所接受,亂求醫,幾乎對所有的醫生都相信,對所有的偏方都感興趣,報有極大的希望。
四、〈心理接受期〉隨著癥狀的加重,病痛的折磨,面對現實,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有人接受現實,正確對待現實;有人產生了對死亡的巨大恐懼、絕望,產生了心理上的巨大的壓力。
有人統計,80%以上的癌癥是源于心理問題,90%的癌癥患者是被癌癥嚇死的!面對重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不同分期,重癥患者對醫護人員及家屬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舉動,都會給患者帶來很深的暇想,醫護人員及家屬應當認識到心理護理的重要性。正確的心理分析和良好的對癥心理護理,可以激發自控鎮痛緩解疼痛癥狀。
臨終關懷也叫姑息療法,既不延長生命,也不縮短生命,更不是安樂死,是順其自然。是一種讓人正確面對生與死,認識到生與死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必然規律,當醫學無法攙回生命時,接受現實,盡量的減少痛苦,有尊嚴的、坦然的,幸福的,做好身后的事情,使瀕危老人盡量獲得善終的條件,有尊嚴和安詳地告別人生。社會有責任重新認識生與死,幫助面臨生命終結的人有尊嚴和舒適地逝去。
臨終關懷是由多方面購成。應強調社會、醫護人員、家庭成員或照料者對瀕死者提供富有愛心的幫助。加強對醫護人員、陪護親屬的心理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臨終關懷發展過程還表明,僅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是不夠的,臨終關懷的推廣需要人們在觀念上進行一場革命。一是要改變死亡的傳統觀念。不同的觀念對于死亡的態度有所不同。在忌諱談論死亡的文化氛圍中,是無法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瀕死病人、家屬及醫生要堅持唯物主義,當死亡來臨時,應該面對現實,承認死亡,承認進一步的治療無效,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臨終關懷才能具體實施。二是要改變使用衛生資源的傳統觀念。臨終關懷一改過去對任何病人無例外一律實施醫治的做法,承認醫治對某些瀕死病人來說是無效的客觀現實,通過對他們提供舒適的照料來替代衛生資源的無謂消耗,它實質上體現了對病人及大多數人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臨終關懷不僅是社會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
(林翠坤)
精彩推薦 權威調查:5%畢業生想過自殺 強檔測試:你最迷戀哪種女人? 心理學家為你解析十大夢中“鬼” 最實用:從睡相看能看出人的潛意識 揭謊!娛樂圈大牌明星都是說謊精 職場攻略:怎樣從小動作看穿上司心思 他不行是你錯?男人下半身壓力源于女人 暴強!如今的大學生為減壓去裸奔下一篇:通往成功之路需要形象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讓自己得上“疑病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