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yōu)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人的自卑心理來源于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由于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
人 之所以會產生自卑心理,絕大部分是由于兒童時代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引發(fā)的。成年時代產生自卑也大有人在,但是兒童時代所受創(chuàng)傷造成的自卑感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 大,克服起來也最不容易。如父母或其他成人經常打罵訓斥孩子、數落孩子的缺點等,這些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影響其健康發(fā)展的陰影。
但是,自卑心理在兒童身上并不十分明顯,而在青少年當中卻相當普遍。這是因為,進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得很快,青少年開始獨立地觀察、分析社會,用自己 的觀點評價他人,也極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非常關心“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尋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將其夸 大。每個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個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越是希望向“他”靠攏,越是發(fā)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滿、失望和悲觀。同時,如 果兒童時代曾有過創(chuàng)傷,這時會愈加強烈的浮現出來,一并合成而加劇了自卑。
長期被自卑情緒籠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處處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別人 瞧不起自己,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征。自卑使他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發(fā)言,消極應付工作和學習,不思進 取。因為自認是弱者,所以無意爭取成功,只是被動服從并盡力逃避責任。自卑不僅會使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而且也會引起人的生理變化,最敏感的是對心血管系統(tǒng) 和消化系統(tǒng)產生不良影響。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心理變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打破自卑的枷鎖呢?
客觀全面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極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面,缺乏客觀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自己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而不是妄自嗟嘆、妄自菲薄。
在積極進取中彌補自身的不足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極暗示,從而愈發(fā)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確對待自身缺點,把壓力變動力,奮發(fā)向上,就會取得一定的成績和成功,從而增強自信、擺脫自卑。
下一篇:三招讓你秋季心理健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女人的快樂排行榜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