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生意社11月18日訊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但是,臺灣《康健》雜志心理專家黃惠如指出,預期中的“明日”越多,人的心態反而會越積極和健康。
預期壽命決定心態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一項對青少年的長期追蹤調查顯示,15%的認為自己可能早死的孩子更有可能做出一些玩命事情,比如斗毆、企圖自殺。
“更長的生命旅程,意味著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和希望,更多生存壓力和變數。這迫使人丟棄惰性,保持盛年時的敢于嘗試和勇往直前等優點,行動也更有效和積極。”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桑德森說。“比如學更多技能,更注意呵護健康。”
用剩余壽命計算年齡
為了保持良好的心態,心理學家建議用剩余壽命來計算年齡,也就是你今年多大,不在乎你度過了多少個“昨日”,而是你還有多少個“明日”。
因為社會的發展,人們可以借此實現“越活越年輕”的神話。比如最近公布的我國人均壽命為73歲,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85歲。這樣說來,2050年50歲的人,比現在40歲的人還要“年輕”,人的衰老整整推后了10來年!
(梁子豪)
下一篇:克服內疚煎熬 必知的5件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的不幸會導致身體的不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