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片人有個美麗的愿景:收視率和口碑可以雙贏;心理專家也有美好期待:心理學知識可以傳播和普及。
但并不是所有夢想都能照進現實。心理類節目的現實是——觀眾被誤導了,專家被嚇壞了。很多專業心理咨詢師向本報記者坦言,他們覺得電視節目中所呈現的所謂的專業意見,實際上并不專業。有些節目,不僅觀眾看得暈頭轉向,連身經百戰的咨詢師都看不下去了。
癥結1 以心理名義窺隱私
隱私和痛苦充斥熒屏,當觀眾吃好晚飯打開電視之后,看到的都是金錢與愛情、老婆與情人、婆婆與媳婦這樣活生生的沖突關系。熒屏上,他們硬說自己是真的,他們一點都不打算隱藏自己的身份和人際關系,他們一邊飆著眼淚一邊也飆演技。對此,心理咨詢師吳國源說:“這些來訪者勇氣真的很大,我很難想象他們在節目播出第二天走到街上,被所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他們是怎么面對,怎么活的。”他指出:“咨詢室是個特殊場景,只有咨詢師和來訪者兩個人,而且心理咨詢很重要的是要保護來訪者的隱私,但心理節目現場就完全不同了,不只是兩個人,有攝像、燈光、導演、主持一大籮筐的人?!?/p>
吳國源認為,把現場布置成任何樣式都改變不了其曝露隱私的實質:“有的做成封閉空間,有的搞個玻璃墻,有的用兩個房間隔離,看起來是保護來訪者,但攝像機鏡頭依舊肆無忌憚盯著拍,實在是掩耳盜鈴。”
資深心理咨詢師林紫覺得,有些節目打著“心理”、“專業”的旗號,實際上是找了個正當理由,堂而皇之地剖開個人隱私。她表示,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應當一切以來訪者利益為中心,拒絕帶個案上節目,“如果有來訪者自己想參加節目,我們也會先提醒他們可能會造成的結果和帶來的傷害?!眳菄匆仓赋?,在國外是不可能有咨詢師帶個案上節目的。
癥結2 只撕傷口不管縫合
電視節目所呈現的心理咨詢與真正的專業咨詢根本不是一回事,這是包括吳迪、林紫、吳國源等在內的諸多咨詢師所達成的共識。但目前火爆熒屏的心理類節目,卻讓觀眾誤以為心理咨詢就是像電視上呈現的這樣。
吳國源指出:“我們好不容易經過10年讓大城市的人們接受了心理咨詢這件事,但有些節目一播出,馬上就倒退到十年以前了?!彼f:“首先是私密性的差別,其次是錄節目通常要錄好幾個小時,但我們其實很少做幾個小時的咨詢,一般是45分鐘一次。而且來訪者上節目都是一次性咨詢,只有一次咨詢在專業角度是要算進脫診率的,這可是咨詢師本領低的表現?!眳菄赐嘎?,真正的心理咨詢是先要經過好幾次訪談才開始治療,要與來訪者建立關系,并且作詳細的評估,“但現在有些節目,我看了十分鐘就看不下去了,他們的做法實在太大膽,是把人家的傷口打開給眾人看,但是不負責縫合,就跟人家拜拜了?!?/p>
在日前的《幸福魔方》研討會上,社會學家顧駿也指出:“心理節目的關鍵應該是將心結打開,但現在有的節目反而是把結越拉越緊了?!卑炎稍冋叩膯栴}拋出來,讓大家看熱鬧,但是又不解決,或無力解決。
林紫也說,“節目中都會選擇故事性強的個案,這是出離專業常態的,而且電視節目為了追求效果,希望專家講話短、平、快,喜歡專家下斷語,這從專業角度來說也是不合理的。”她還指出:“有些專家在節目上的專業意見只是堆積術語,建議他們放下心理專家的身份,以一個有一定專業知識的藝人身份去上節目,這樣可能反而好些。”
專家開診 與其以假亂真不如演電視劇
嚴肅的心理學與娛樂至死的電視節目要結合實在很難兩全其美,也難怪制片人抓破腦袋不得其解,心理專家看著節目只能搖頭。
情感專欄作家吳迪在日前的研討會上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現象,“真的把心理咨詢室里的東西弄到節目上來其實是很無聊,非常枯燥。但有人為了顛覆和區別于其他節目,做得無德無良,誤導觀眾,對心理咨詢行業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是不恰當的?!?/p>
究竟心理類節目有沒有更合適更合理的模式和方式呢?林紫坦言,心理行業的發展要感謝媒體,但出現在熒屏上的心理學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能太浮躁,她提到了曾經參與過的一期《財富人生》,“那期節目編導是希望我從心理角度評估羅大佑在音樂方面的愛好與財富之間的關系,那是場專業的高品質對話,不是惹眼球的娛樂秀?!彼岢觯骸靶睦韺W有很多種形式,不只是哭哭啼啼展示痛苦,我們還有很多積極、正向的手段,比如有趣的心理實驗、講座,或是團體的心理輔導方法,堅持專業的心理學也可以很好玩、很好看的?!?/p>
吳國源則提到了美國電視劇《捫心問診》,“這里面的治療師和病人都是演員演出來的,但里面表現出來的心理咨詢卻是接近真實的,而且里面的治療師也有自己的煩惱,反映了真實生活。我寧愿心理學通過這種完全演出來的劇集來表現和傳達,也好過那些用假的來冒充真的所謂真人秀節目。”
下一篇:男生追女生必看的20個絕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自然賦予孩子的成長魔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