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老年法”草案“出爐” 強調給予老人更多精神和心理關懷,子女 “常回家看看”將入法。我國目前已有1.67億老年人。其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
社會的不斷發展,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讓我們這個國家的老齡化開始凸顯出來。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1.67億老年人。其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這一半的“空巢”老人,有的是因為年輕夫婦出外打工,有的是因為子女在外工作離家較遠。
有的是因為子女工作壓力多大,忽視了父母的晚年生活。有的是因為子女婚嫁等原因無法顧及到老人。而今,新的《老年法》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
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位老人,74歲的高齡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但是家中大部分時間只能他一個呆著。我向他講起了新《老年法》中的這一條款時,他卻認為,這樣的“常回家看看”入法,也許將會加劇目前本就冷漠的親情,親情入法,就像加入了一道冰涼的鐵柵欄,把至真至純的親情弄得變味了。以下是老人的自述回憶:
我當“空巢”老人已有6個年頭了。其實如果從子女不在我身邊的時候算起,已有整整10個年頭了。6年前,當老伴逝世的時候,我才真正開始意識到生活的苦悶、孤獨、無助的滋味。每天面對的是冰冷的墻壁,面對的沒有溫度的房屋。我有三個孩子,兩個男孩一個女孩,10年前,他們開始成家立業,也就開始跟我們分開了。
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離家都比較遠。女兒嫁在本地,算是離我最近了。有老伴在的時候,生活還覺得有滋味,每天兩口子陪伴著一起上街散步,一起買菜一起做飯菜,周末的時候偶爾女兒一家會過來跟我們聚聚,偶爾兩老對著電話聽筒聽著孫子孫女的幼稚而甜蜜的聲音,心里涌起的是一股親情的沖動。最高興的就是小外孫來的時候,陪著外孫玩耍,那是多么開心的事情,那可是我一個星期中最高興的日子。
隨著老伴的離世,我的世界好像崩塌了半邊,一下子就變得衰老了許多。我不再愛出門,不再喜歡出去散步,有時在屋里閑著著就是一整天。飲食也變得不太有規律了,常常是煮一餐就可以吃多餐。一人空巢居住,最害怕的是漫漫長夜了。總是失眠,半夜睡不著了就會獨自起來開著電視在那里瞎看。
漸漸地覺得自己的記憶力也慢慢減退了,經常是想起要做什么事,但在屋里踱著幾步就忘記了。最想聽到的是敲門聲,一聽到敲門聲就會快速地開門,最希望開門的瞬間看到的是孩子們帶著一家來看自己了。就算不是孩子們來,有人來敲門有人來看望自己陪自己聊聊天也是不錯的。最希望聽到電話鈴聲響起,因為能給家里打來電話的就是自己的子女與親戚了。哪怕聽到的只是他們的聲音,心中也是暖暖的。
我不太贊成新《老年法》是將“常回家看看”入法的規定。要知道,兒女自有他們自己的難處,在這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社會中,一不留神你就得被淘汰。誰家的老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中被淘汰呢?現代年輕人有他們的生活,他們有空的時候他們自會來看望父母的。
對于有孝心的孩子來說,不一定非得天天守在父母的身邊才是盡孝,畢竟,隨著時代的發展,盡孝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化,我總是覺得,這種傳統美德靠的是自覺自律,如果靠的是法律的規定來盡孝,我覺得那就是親情付費,是一種戴著枷鎖跳舞的別扭的親情。
它必然會使年輕人在心中產生一種抵觸情緒,覺得這不是自己必須做的,而是法律規定的。這樣的親情,還會涌動著歡笑,還會是原來令人懷念的親情嗎?這樣入法的親情,只能讓親情盡孝變成了一種非得執行不可的任務,變得一種機械的格式化的行為。這樣的親情,還有意義嗎?
兒女雖不能時常陪著自己,雖然自己老了承受著更多的孤獨與寂寞。但我想,作為一種傳統的美德,孝道文化的發展還是保持留有的軌跡前進更好。人為的制造或加速孝道的回歸有時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呀,我們老年人也希望兒女們能“常回家看看”,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兒女們不是在法的規定下來看我們,而是在情的催生下來看望我們。這樣才是社會的進步。
后記: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老了,內心中希望子女能抽更多的時間來陪伴他們。或許我們的時間很忙,或許我們真的抽不出時間,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法的規定來維持親情。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有一天,我們也會希望得到自己子女的關愛。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能從現在開始就關心我們父母的生活,為什么我們不能從現在開始就多找時間來陪伴自己的父母呢?
(張華仙)
下一篇:上班族集體爆發“年底綜合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探秘:社會因素造成蟻族窘迫狀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