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2012年10月17日,西安市民們不顧紅燈,在車輛中穿行。
近日,H7N9禽流感疫情再次引發爭搶板藍根的熱潮。據報道,南京、廣州等多地都出現板藍根被搶購一空的情況。不少藥店人頭攢動,無數只手伸向板藍根,場面混亂。
近年來,“搶購”頻頻成為生活中的關鍵詞。回顧十年前非典時期搶購板藍根和醋、汶川地震后搶購礦泉水、日本核泄漏后搶購碘鹽,以及前段時間的搶購天然氣風波,每次搶購都伴隨著秩序全無的混亂場面。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表示,當有危急事件時,人們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導致跟風爭搶行為發生,“群體性搶購風潮能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心理壓力”。此外,人對未知事物會產生恐慌心理。“老百姓對這次禽流感的情況了解不多,在官方公布板藍根能預防后,出于防范心態,人們難免會搶購,他們需要有樣東西來保證安全感。”
盡管爭搶行為有一定的社會原因,但張純認為,這與公交、地鐵上頻發的搶座位以及搶過馬路行為一樣,都從側面折射了國人“不守秩序”的特點。首先,中國曾飽經內憂外患,國人的潛意識里存在深深的不安全感,而我國人口眾多,許多需求都是剛性的,比如擠不上車就得站著、搶不到鹽就可能付出健康的代價,這使爭搶成為習慣。人人都抱著“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態,東西搶到手,心中就踏實。然而,守秩序的人往往搶不到東西,因此不守秩序便與爭搶一同出現了。其次,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宗親和血緣關系是文化主導。隨著社會轉型,我國逐漸從“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不僅使國人的安全感變得更差,還增強利己心。由于互不相識,人們在不守秩序地爭搶后不會受責罰,便抱著“反正別人不認識我,只要個人利益不受損就行”的心態去做事。加之當今社會倡導競爭,弱化了對道德的引導,更使人們的內心充斥著自私與自利。最后,看到別人都搶,很多人受從眾心理驅使,會不管自己是否需要,都先搶到手再說。
國人常常是因為把得失看得太重,才投身到混亂的搶購中。張純指出,很多時候,我們爭搶的東西并不需要。試問,僅僅兩站的距離,就非要搶到座位嗎?時常這樣問自己,把結果看淡些,往往能避免因為沖動或盲從而發生的爭搶,心也能變得更快樂。同時,張純呼吁,由于農耕文化下的人們容易被暗示,因此官方的信息應保持透明,可以通過群發短信、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說明事實。還要完善公眾心理危機的防控機制,讓人民有安全感。
下一篇:年輕人健忘:心理因素是誘因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世界上最令人抓狂的10種聲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