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歷來就有“醫不自治”的說法。說的是醫生最好不要給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治病,因為疾病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時,在診治的過程中容易摻雜不必要的憂慮和憂患意識,影響客觀的分析和診斷,從而導致誤診誤治。
我一個朋友的父親張新就是個典型例子。
張新是某縣醫院神經內科的主任,在當地小有名氣。作為醫生,五年前他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癥,深知這種疾病的危害性,他試著給自己開了幾樣抗抑郁的藥。
他的觀點是:神經內科和精神科屬于“近親”醫學,他完全可以勝任做自己的大夫。
吃了一段時間藥后,他的情況果真大有好轉。此時,他偶遇一精神科大夫,向他簡單咨詢了用藥問題,結果,該大夫開出的幾味藥和他如今吃的藥非常接近,這讓張新非常得意。“看來,我還算一個稱職的精神科大夫。”他想。
但這個精神科大夫多強調了一句:注意復查,以便及時調整藥量。在張新看來,這句話是醫生慣用的套話,不足為慮。
吃抗抑郁藥將近一年時,張新的脾氣變得很反常。他原本是個內向的人,但那段時間他的話變得特別多,逢人就滔滔不絕。脾氣也越來越大,去飯店吃飯,只要和服務員幾句話不合,他拎起板凳就亂砸一氣。砸了東西要賠,那段時間,光賠給人家的錢就有六位數之多。
親人的抱怨、同事私下的議論讓一向心高氣傲的張新難以接受,一段時間后,他的抑郁情緒越來越嚴重,他不得不加大抗抑郁藥物的藥量,但吃抗抑郁藥物多了,他又變得很躁狂,這讓他苦惱不已,日常工作漸漸也無法適應了。
2011年10月份,我接到朋友的電話,說他父親張新在鄭州一家賓館里,讓我立即帶他找個心理醫生看看。“我爸爸很可能要自殺。”朋友在電話里哭得一塌糊涂。
原來,張新越來越無法忍受自己時而抑郁、時而躁狂的性格,他逐漸萌生出輕生的念頭。三天前,他悄無聲息地離家出走,沒有給親人留下只言片語。家人發現后,打他電話也始終關機,把整個縣城找了個底朝天,也沒有得到張新的任何消息。
終于,朋友在三天后跟父親取得了聯系,他再三確認,發現父親在鄭州的一家賓館里,但張新此時的心理狀況非常糟糕,他反復給兒子強調“再也不愿回去了”、“不想活了”之類的話。
在去賓館的路上,我和張新取得了電話聯系。電話里的他很有禮貌,同意我幫他介紹心理醫生。
見面后,張新順從地跟我一起上車,路上,他簡短地問了我一些關于要見的心理醫生的情況,他輕描淡寫地說:“我得抑郁癥5年了,今天是第一次正式看大夫。”
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身心科主任高新立面前,張新沒有任何拘謹,他很專業地跟高主任探討起自己的疾病。“5年來,我都是自己給自己開藥,跟你也算半個同行了。”張新說。
“你既然來找我了,先按我的路子來,聽聽我給你診斷得對不對。”高主任笑著打斷他。
經過細致的問診和簡單測試,高新立主任說:“你得的不是抑郁癥,而是雙向情感障礙。”
這是個相對生僻的名詞。
見我們一臉疑惑,高主任解釋說,這兩種疾病都屬于情感障礙的范疇。我們最常聽說的“抑郁癥”是一種單向抑郁情緒,在整個病程中,患者只會出現抑郁的情緒;“雙向情感障礙”是以躁狂和抑郁情緒反復發作、交替發作為特征的心理疾病。患者時而抑郁悲觀,時而異常興奮,情緒很不穩定。
“這就是為什么你吃這么久抗抑郁藥都無效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得的是單純的抑郁癥,吃藥確實能緩解病情。但你得的是雙向情感障礙,兩種情緒就像蹺蹺板一樣反復交替出現,穩定你的情緒是關鍵。所以,最基礎的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情感穩定劑,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抗抑郁的藥物。”
“值得提醒的是,治療該病時,控制藥量很關鍵,因為抗抑郁藥物一旦用多,患者容易出現躁狂情緒。即使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科大夫,在把握這個度時都要謹小慎微,更何況你這個神經內科大夫了,怎么能自己給自己開藥?”高新立主任的話說得很實在。
張新嘆了一口氣說:“高主任,你說得對。‘隔行如隔山’這句話確實有它的道理,我確實只知道心理科這個領域的大致內容,但對細節問題確實把握得不好,這是個教訓。”
住院兩個月后,張新的情緒漸漸穩定,順利出院。他說,以后再也不敢亂給自己開藥吃了。
醫生尚且如此,那些常在藥店自己買藥、自己搭配吃的普通讀者更要引以為戒。
下一篇:心理門診:患了抑郁莫諱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何辦公族易生猜疑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