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驚悚片讓人畏懼,但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愛看呢?甚至會讓人上癮。因此,你會發現,身邊有人就是抱著枕頭,咬著嘴唇,閉著一只眼,也要把恐怖片看完。原來,這當中是有秘密的。小編和你一起傾聽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為你解讀看恐怖片能實現治愈心理的秘密。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體驗著自己被激發情緒,又不用勞心勞力去救命,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
名導演波蘭斯基在1965年拍了《冷血驚魂》,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看過最恐怖的電影”。一些人避之不及,而另外一些人則很享受觀看的過程,看完還饒有興趣地討論女主角的病態心理。恐怖片讓人不快,但喜歡的觀眾如云——恐怖片發展到今天,恐怖、血腥、驚悚等“重口味”程度早已遠遠超越當年的《冷血驚魂》,例如《電鋸驚魂》。人類為何能從最負面的情緒中獲得快感?
哲學家:快感源于學習
這個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問題是:我們為何享受生活中丑陋的東西?我們為何享受悲劇?他從認知的角度給出了回答:我們從丑陋和痛苦中也能學到東西,而我們熱愛學習,學習能獲知事物的意義。
心理學家:快感在于不作為
專家認為認知獲得的好處不足以抵消負面的情緒。可從進化論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當我們開車經過高速公路上一樁恐怖的車禍現場時,我們不禁伸長脖子觀摩一下地上的血肉。恐懼與惡心是遇到危險的信號,而進化讓我們注意到這些危險,從而增加生存與繁衍后代的機會。然而,這些情緒在現實中才有意義,還解釋不了人們為何要從恐怖片中體驗這些情緒。
其中的關鍵,就是我們觀看恐怖片感到害怕,卻不必采取什么行動。假如我們是從窗戶偷看到女主角精神分裂后的狂暴發作,我們就不會哈哈笑了,也許感到要做點什么,例如報警。這就是虛構與現實的區別。
專家認為,虛構的恐怖可產生快感,觀眾不用對情緒刺激采取行動,而行動是要花費腦力的。在看恐怖的影視作品、文學描寫時,我們不需要做些什么——偷懶是令人愉悅的,因為這樣節省了很多心理能量。
心理學家:快感在于不作為
笑話為什么令人發笑?專家的解釋很簡單:超我或者自我總是在使勁地抑制某些“不良”的本能,這股勁遇到幽默時突然得到釋放,于是轉化成了笑。類似的,我們的大腦本來積蓄了一股能量準備行動,結果突然放松,能量釋放出來,讓我們產生快感。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我們就預知會有不愉快的恐懼,但我們也知道自己不需要做什么來對付恐懼,于是就可以從害怕中源源不斷地獲得快感。
社會學家:快感要確保安全
專家指出,恐怖片產生快感的關鍵在于審美的距離,即觀眾與故事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但同時能意識到自己是在安全的地方。由于距離的存在,本來痛苦的情緒就變成了愉悅。打個比方,人們坐過山車感覺很爽,前提是過山車一定是安全的,這樣才能讓自己充分體驗到害怕。
專家稱,害怕等情緒是身體被激起的狀態,為戰斗或者逃跑做好準備。當然,人類已經發展出很多方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不僅只有戰斗或者逃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體驗情緒,觀察自己的反應,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
能和11歲的孩子一起看的恐怖片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童精神病專家史蒂芬·施洛茨曼博士認為,恐怖片是一個特殊的類型,也許能幫現代人趕走焦慮。恐怖片一般兒童不宜,但他認為11歲的孩子也可以看某些恐怖片,前提是片子須符合以下幾條原則:
血腥鏡頭限制在最低限度。
只有心智發育健全、能夠分清自身與外部世界的人才能正確地理解血腥鏡頭。11歲的孩子一般處于學習踢足球等身體技能的階段,才剛剛適應自身的動作,這時如果看見人體像拼圖一樣散架了,會感到嚴重的威脅。因此他們看的電影原則上不能有血腥,除非劇情有十分的必要,才允許有點血肉鏡頭,而且必須保證人體是完整的,否則小觀眾會被焦慮壓倒。對是非有明確的引導。
孩子正在學習在不同的處境下分辨對錯美丑,因此偏離道德價值的電影會引起他們的不適。好的恐怖片會在一些抉擇上予以明確引導,例如不聽父母的話跑出去玩,還是留在家中?這些兩難的時刻正是劇情緊張之時,因為小觀眾心里既想當好孩子,又蠢蠢欲動。用超自然的方式做軟處理。
孩子會把世界看得過于可怕,因此沒必要拿殘酷的現實來嚇唬他們,切忌觀看寫實的變態肢解片。壞人如果是邪惡的鬼神之類,就比較好讓孩子接受。
反派人物能夠獲得救贖。
好的恐怖片會讓壞人得到救贖,讓他們有機會彌補之前做過的惡行。
專家推薦了幾部符合原則的恐怖片:《從魔界來的》(1983年)、《怪獸屋》(2006年)、《奇幻精靈事件簿》(2008年)、《鬼媽媽》(2009年)。
(龔艷麗)
下一篇:古代中醫的奇特心理療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自言自語是病嗎?為啥愛和自己說話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