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在一個大超市里,我們需要面對幾百個牌子的啤酒、幾十種礦泉水和方便面。回到家里,我們又需要從上百個電視節目或幾億個網頁中尋找自己的樂趣。甚至,當我們生病了,我們還要痛苦地去選擇:任何一家小藥店都有十幾種治療感冒、消炎或者頭痛的藥,這些選擇本身就足以讓人頭痛了。在這樣的商業刺激下,一種新時代的心理問題應運而生——選擇恐懼癥。
從邏輯上來說,也許我們擁有的選擇越多,我們就越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和最適合的東西。然而,如今我們越來越發現事實卻正好相反。美國心理學家巴利·斯瓦特茲認為,商品和服務的過量不會帶給人們更多的便利,相反會直接增加我們的苦惱。這些經濟主體的增加會造成一種惡性增長,最終導致消費者的焦慮和壓力增大。
數年前,我們為自己選一條牛仔褲也許只需要去一家店花5分鐘的時間,而如今我們很可能要貨比三家,一逛就是幾個小時,在買到牛仔褲的同時不自覺地買了2件襯衣、1件外套和小配件飾品若干,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廠家的打折促銷、店員的殷切,還有本身的意志力薄弱。
從理論上來說,在100件物品中選擇一樣東西比在10件中選要實惠得多。但實際上,這種實惠并不存在。因為商品過量對我們的挑選和購買造成了很多隱性壓力,甚至是直接的花費。例如,網上購物看似簡單便宜,然而我們消耗時間在淘寶或E-Bay上搜索商品、“淘”東西并不像看上去那樣完全沒有成本,除去時間的消耗和上網的費用,我們還會不斷被彈出式的廣告和宣傳所打擾,你的眼前總是晃動著去倫敦學英語或去馬爾代夫度周末的優惠信息,一不留神就選擇了計劃之外的消費。如果這樣的購物陰影造成了心理壓力,甚至需要去和心理醫生“聊聊”,這筆額外的費用可就更高了。
說到對選擇的恐懼,我們自然會想起電影《購物狂》里的心理醫生,她在電影中面對A餐和B餐,不斷比較,提出各種疑慮,最終無法選擇,是一個明顯的選擇恐懼癥患者。其實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在餐廳聚會,點菜往往是一件苦差。別說要從幾十種酸甜苦辣的菜肴中挑出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滿意的菜品,有時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是想吃水煮魚還是水煮肉。往往是這個太酸、那個太辣,這個太干、那個太膩……什么菜都不會十全十美,一頓飯還沒吃就已經沒了興致。
心理學家斯瓦特茲認為,這種“選擇困難”的問題還是因為顧客自己不夠自信,希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又總是被許多其他因素限制,加上商品種類的繁多,選擇性增大,導致消費者更無法辨識。更極端的例子是在冰淇淋店,意大利帕多瓦和威尼斯出售的冰淇淋口味總共有522種,而在位于西班牙的阿爾坎塔拉更是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僅一家店就出售365種冰淇淋,每天換一種都可以保證一年都吃到不同的口味。除了常見的香草、巧克力和各種水果口味,這里甚至還有據說加入各種可食用昆蟲碎丁的另類口味。
難以選擇的不只是餐飲。回到家中打開電視,從1頻道瀏覽到99頻道,終于覺得23頻道的節目最好,結果轉回去電影已經放了1/3。很多人都說,產品的極度豐富是一件既值得慶幸又讓人悲哀的事。慶幸,因為今天我們能為每一種不同的發質都找到適合的洗發水,但同時悲哀的是,找到它要花去很多時間。
那究竟多少種選擇才是最合理的呢?美國兩位科學家對超級市場進行了一項調查。他們讓自愿者免費品嘗草莓果醬和巧克力醬,給他們選擇的品種分別從6種到24種不等,得出的結論非常有趣。100人中有90人在品嘗了7種之后就能找到自己最喜愛的產品,真正品嘗完24種才做出選擇的只有3人。越來越多的選擇只會讓人更加迷茫,甚至產生厭煩。雖然這一試驗結果并沒有得到更多的科學佐證,但我們也許應該記住這個神奇的數字“7”,在今后面對選擇時,做到適可而止。
記得有一位作家說過:“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只是生活的一種。”如果你想要每天都過不一樣的生活,同時你就失去了享受日復一日簡單平淡的樂趣。然而,是多姿多彩還是淡然處之,似乎又成了一種讓人左右為難的選擇。看來我們確實病得不輕,唯一的途徑可能就是忽略這些選擇,沒有最好也沒有什么更好,不要在不停的比較中錯過了本來想要的東西
下一篇:選擇障礙 多源于逃避責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面對選擇你焦慮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