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鳥飛走后留下什么?
中國人素有養兒防老的說法,希望自己年老體衰的時候,有子女在身邊噓寒問暖。而社會發展至今,卻出現了大量的老人獨守“空巢”。“空巢”現象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了什么?
“空巢”老人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沒有子女的老人,一類是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記者從市老齡辦了解到,我市60歲以上的老人有61萬多,約占全市人口的12%。雖然目前我市對空巢老人尚未有全面的統計,但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資料顯示,我國空巢家庭2003年上升到25.8%,并且該比例還在不斷上升階段。按照該比例計算,我市約有空巢老人15.7萬。
據了解,我市出現空巢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梅州地處粵東山區,工廠企業少而農村人口多,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及外出求學的大學生紛紛涌到發達地區打工或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暫時不具備將老人接到發達城市居住的經濟實力,而相當一部分老人也難以融入當地的生活。二是子女成家后另筑新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傳統的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已不再像往日那樣受人們青睞,人們更樂于建立自己的小家庭。這種小家庭模式可以減少婆媳、妯娌甚至是父子之間的摩擦,也更符合年輕人的追求。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一個現象,一些近在咫尺的子女與老人,彼此之間的往來也非常有限。一位被訪者坦誠地說:繁重的工作壓力已使自己喘不過氣來,再加上有了孩子通常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老人便在有意無意中被冷落了。
據調查顯示,空巢老人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三種:安全、孤獨、經濟困難。
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在敬老院里也過得快樂。
安全,一旦發病往往極難得到有效救治
由于老年人一般抵抗力較弱,身體機能差,易患各種各樣的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率高、發病急,如果發病時不能得到及時救治,極易危及生命。
2005年,梅縣華僑城某居民區。71歲的劉公患高血壓、心臟病多年,那段時間心律不齊,剛從醫院住院回來。因為一直在子女家中都住不慣,劉公堅持回自己的“家”。早上六點,住在江南的兒子很不放心父親,打電話詢問。當時劉公像往常一樣打開收音機聽廣播,并無大礙,劉婆便叫兒子放心。就在劉婆回廚房做早飯的幾分鐘后,劉公突發腦溢血,暈倒在地。當劉婆發現時,老人已氣息微弱。劉婆看見丈夫人事不省,手足無措,連忙打電話給兒子和女兒。兒子當即撥打110求助。當老人被送到醫院時,終因耽誤太久,搶救無效而與世長辭。據市人民醫院急診中心反映,送急診的大多數是老人,而像劉老漢這樣老夫妻共同生活或獨居的老人每個月就有四五例,其中因子女不在一起生活,錯過搶救良機而死亡的不在少數。
另外,老年人一般體力較差,無力抵抗來自外界的威脅,對搶劫、盜竊等社會治安問題難以防范。一些犯罪分子便經常針對老年人消息閉塞、體力衰弱等特點對老年人下手,空巢老人的人身安全問題因此不容樂觀。
孤獨,家里只剩下空巢老人顧影自憐
孤獨,是空巢老人在精神上最難逾越的障礙。大多數老年人都有強烈的孤獨感,并伴有思念、無助等復雜情緒,渴望與子女、孫輩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但現實是,由于和子女分居兩地,子女大多又有各自的生計,這種小小的愿望也常常得不到滿足。情感的缺失,常常使老人陷入孤獨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在市老干中心,記者了解到,這里有不少都是子女不在家中的空巢老人。他們生活相對安逸,不必為生計操勞,且有一定的社會活動場所,有一定的朋友圈,生活較為豐富多彩。但記者采訪的幾位老人均表示,白天有老年朋友一起學習、一起跳舞倒也充實,可一到晚上,兩個老人在家的時候,看著兒女空蕩蕩的房間,孤獨感便油然而生。年愈六旬的林姨告訴記者,她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寒暑假,因為往往這時候,在深圳工作的女兒就會接她出去帶孫子。
比起城市空巢老人,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單一。梅縣松源有一座約兩百多年的老圍龍屋,原來居住著十幾戶人家,近百口人,熱鬧非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村里的青壯年先后出去打工,圍龍屋里就只剩下老老小小十幾人。這幾年,隨著出外打工一族在外生活穩定下來,留在老人身邊的孩子又先后被接到外面去上學,只留下為數不多的五六個老人,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老人屋。這幾個老人或因為子女住房擁擠無法居住,或因為自己年事已高,不愿走遠,或因為與子女無法長期相處,都留在了老圍龍屋里。已故老人何公的子女外出深圳打工時他才50多歲,和妻子何婆一起照顧年幼的幾個孫子孫女。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孫子孫女也長大了,也先后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兩口在老家孤單地生活。老兩口每天守著幾分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單調孤單,但總算還互相有個照應。然天有不測風云,一日,何婆患急性心肌梗塞突然辭世。何公一下子變得失魂落魄,從此郁郁寡歡,常常一個人到老妻的墳前號啕大哭。2005年,他的兒子為了撫慰老人,將何公接到深圳住了幾天,然而何公始終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堅持回老家居住,不久也過世了。
經濟困難,微薄的贍養費使他們活在貧困線上
城市的空巢老人一般都已退休,靠領養老金生活。而在農村,很多空巢老人卻無生活來源,全靠子女贍養,經濟上的拮據可想而知。
在梅縣畬江鎮雙溪村,有一對80多歲的夫婦,兒子已經去世,女兒又遠嫁他鄉,孫子也出門打工,生活極端辛苦。老兩口僅靠女兒和孫子每個月寄來為數不多的錢為生。家里窮得叮當響,一點值錢的家什也沒有,病了也不敢隨便看醫生。村里的人見他們可憐,常常接濟他們,送他們一些日常用品和瓜果蔬菜,但他們始終覺得,老是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像這樣的老人在農村很常見到。他們的子女大多數外出打工,經濟也不富裕,常常自顧不暇,只能給老人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生活費。另外,還有些不孝之子總是指望其他兄弟姐妹給贍養費,使老人生活失去保障。2004年,經本報報道,令人震驚的原梅縣磷肥廠薛婆被三兄弟遺棄一案,便屬此類型。當時,70多歲的薛婆年老體弱,遭到三兄弟遺棄后,生活完全失去保障,全靠鄰居們幫助才得以生存下去。
應在生活和精神上主動關心老人
記者從市老齡辦了解到,對于沒有經濟來源且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一般是送敬老院,不愿進敬老院的則進行分散供養,由專人定期上門慰問、送慰問品。還可以通過社區養老,由社區統一登記后給予照顧。
而對于有經濟來源、有兒有女、生活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有關人士建議,老人們應主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擺脫孤獨、空虛的心理,樂觀地面對人生。可以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如下棋、運動、養花養鳥等,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還可以廣交朋友,主動與人溝通,以排遣孤獨感與失落感。而子女則應該以烏鴉反哺的精神對待家中的老人。離老人遠的,多打打電話問候老人,離家近的,則多抽空陪陪老人。
俗話說,最美不過夕陽紅,在經歷了人生無數波折之后,老年生活本應是溫馨而從容的,“空巢”現象不應成為老人安度晚年的障礙。社會和每一個人都應多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讓每一個老人盡情感受夕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