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孝心我們應該分幾份
獨生子女大批成長起來,現在城市家庭模式基本上都是“一二四”型,即一個孩子要負擔父母和四個祖父母。如果結了婚,兩家就成了一家人,一顆孝心真不知道能夠分幾份?蘇婕、柳軍夫婦,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迪。
A對公婆和父母要“一碗水端平”
蘇婕,女,32歲
兩年前父母退休了。我媽研究菜譜,每天都打電話問我們回不回家吃飯;爸爸是個醫生,稍有不舒服,就把他做大夫的職業敏感發揮到極致。這與退休之前差別很大,突然覺得父母老了。
公公婆婆對我非常好,可我只是不太習慣讓婆婆為我做很多事情。她一去我們家,就要給我們收拾這整理那,還常常提出要給我織毛衣。我感冒了,婆婆就過來熬中藥給我喝,說中藥副作用小,對身體有好處。這一切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絕。
我與丈夫約定,公婆家和父母家,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輪流到公婆家和父母家看看,幫他們做點事,同他們聊聊天。還常常給他們打打電話,哪怕只是問問,“今天晚飯吃了什么?”
B父母怎么高興我們就怎么來
柳軍,男,33歲
我和蘇婕的感覺一樣,也是猛然發現父母老了。老爸以長輩自居,教訓了我30年。突然有一天,他開始征求我的意見,當時我就感到了強烈的責任感。
蘇婕對我的父母很好,但也太客氣了。有一次她生病,我爸媽來我們這里看她,走的時候天黑了,蘇婕就執意要我送他們回去。都在一個城市,交通又很方便,我還是叫出租車送的。為了這事,蘇婕不高興了。其實,父母親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思想,雖然都過了60歲,但他們不認為自己老。所以我們應該順著他們,只要他們沒有煩惱,就是我們對父母的孝敬。
C與父母和公婆相處的建議建議1:讓父母覺得自己很重要。60多歲的老人面對生活上的轉型,他們更像16歲青春期的孩子。16歲的孩子是把對家庭的興趣完全轉向社會,而60多歲的人是把社會興趣大部分轉向家庭。處在轉型期的老人心理和情感都比較脆弱,有時需要孩子及時認同,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
建議2:為退休的父母親多想想。退休對每個家庭都是一個考驗,有的人一生對社會需求多,對家庭需求少,退休后的適應就要困難一些,希望子女們能意識到這個問題。
建議3:爸爸媽媽也需要注意。對柳軍的父母來說,要意識到婆媳和翁媳間適當的節制和矜持是需要的,不能“侵入”太多。過于親密,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關系控制。婆婆關心蘇婕的行為,內在信息很可能就是“不愿接受與兒子的分離”,試圖用親密的婆媳關系來強化原先的母子關系。而蘇婕的不自在則意味著:我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習慣需要得到尊重。因此,公婆或父母也不應過多地干預子女或媳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