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單身老人想再找老伴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幸福的“黃昏戀”會使老年時光充滿無限美景。在九九重陽老人節來臨之際,記者到婚姻登記處、婚姻介紹所了解情況,到益田村、梅林一村等大型社區的公共場所分發調查問卷,對深圳“黃昏戀”的情況進行了深入了解。據調查,有超過六成的單身老人有再找老伴攜手共度余生的想法,有九成的老人認為子女的想法很重要,對是否再婚有直接的影響。專家認為:作為子女應該尊重長輩的決定,支持他們再結良緣。
故事1、68歲的李東和56歲的周芳今年走進婚姻殿堂,他們說——老來相伴的感覺真好
經民政局婚姻登記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采訪了68歲的李東(化名)和56歲的周芳(化名),他們于今年走進婚姻的殿堂。
8年前,李東從深圳市一家大型企業退休,不幸的是,就在同一年,身體歷來比較虛弱的老伴,竟因為患上一場重感冒引發各種并發癥去世了。“兒媳剛生下了孫子,正是享福的時候,老伴卻先走了,真是太讓人傷心了。”李東說。
李東退休后一直以孫子為伴,但孫子上小學后,他又覺得無所事事了。
在社區參加書畫會的時候,他認識了已離異的周芳。兩人一見如故,有著說不完的話題。一年后,他們在子女支持下結了婚,新房就設在李東早年買下的一個小套間里。房子地點離雙方子女家很近,探望兒孫比較方便,這讓兩位老人過得很舒心。
“每天一大早,我們兩個人就一起去晨練,回來后兩個人一起畫一幅畫,然后點評一番,別提有多開心了。”李東說。周芳說:“有一次,我在晨練中不小心扭傷了腳,老李二話不說把我背下山。我在他的背上哭了。他問我哭什么?是不是腳太痛了!我告訴他:老來相伴的感覺真好!”
故事2、65歲的陳明曾有過兩次婚姻,如今單身的他在謹慎地追求真愛,他說——曾遭情傷仍渴望婚姻
在深圳市婚姻介紹所,經工作人員牽線搭橋,記者采訪了65歲會員陳明(化名),他是一名高級知識分子,氣質儒雅。他說:“雖然在感情上受過傷害,但是,我還是對婚姻充滿憧憬,希望能找到一位老伴,互相依靠、照顧,共度余生。”
陳明向記者講述了他的姻緣路。陳明在30歲時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婚姻。他永遠忘不了妻子的好:“我想辦的事,體貼的妻子總是提前幫我辦好了。”他忘不了,35年前一天下班后,北風呼呼地吹到臉上,他不禁打了個寒戰,心想:如果能有一件毛衣該多好。回到家吃過妻子精心準備的飯菜后,妻子變戲法似的掏出一件毛衣,塞到他手上嚷著:“快試試,快試試!”陳明喜滋滋地穿上了,好暖和啊,當時幸福的感覺讓他至今銘刻在心。
不幸的是,這次幸福婚姻很短暫,半年后妻子得了病,很快病逝了,這讓陳明痛不欲生,從此埋頭專注于事業,并于上世紀80年代到深圳工作。1991年,一位好朋友為當時50歲的他介紹一位20歲的、來自貧困山區的女孩子。“30歲的年齡差距是否太大?”陳明猶豫不決。好朋友說:“這孩子是我看著長大的,雖然文化層次不高,但很老實。除了你的年齡大一點,在其他方面的條件你都比她好,正好互補。”陳明在朋友們的鼓勵下,經過一段時間相處,陳明再婚了。
“沒想到,這個女孩子的心變化得真快。”陳明說,不久,他發現年輕的妻子總是很晚回家,后來發展到夜不歸宿,她總說她在姐姐家過夜,當時他有所懷疑,她姐姐的家在關外,有老公和孩子,住宅條件很差,怎么會經常讓她留宿?有一天晚上,陳明無意中看到他不愿看到的一幕,當時他仿佛被雷電擊中了,心痛欲裂:他的妻子和一位男士從一家餐廳出來,摟摟抱抱十分親熱,然后兩人雙雙鉆進一輛轎車絕塵而去。當晚,妻子又沒有回家。妻子第二天回來后,陳明找她詳談。把證據擺出來后,妻子承認出軌。這宗婚姻在協議中走到了盡頭。
陳明在孤獨中又走過了10多個年頭。已退休的他希望有一位老伴共度余生的念頭又冒了出來。他走進了深圳市婚姻介紹所,成為其會員。他擇偶的條件有三個:一是不能年齡太小,最小也要超過45歲;家庭觀念重,品質要好;最好有深圳戶籍,因為情況知根知底,好掌握。經介紹,他也接觸到一些女士,但都不太滿意。陳明說:雖然仍渴望婚姻,但是經歷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在婚姻問題上會很慎重,因為再也輸不起了。
記者調查:老年人再婚者增多
不論年齡多大,不論遭遇怎樣的情感挫折,有勇氣再次點燃愛情之火,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據調查,有超過六成的單身老人有再找老伴攜手共度余生的想法,九成的單身老人認為子女的想法很重要,對是否再婚有直接的影響。
“黃婚戀”有助身心健康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超過六成的單身老人有再找老伴攜手共度余生的想法。這一方面體現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簡單的吃好、穿好,而更多要求的是心靈上的撫慰和夫妻之間的交流。
羅湖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李煥元告訴記者,在過去,涉及老年人的婚姻以涉外婚姻居多,一般是境外的一些老人回國內尋找伴侶。近年來,雙方都在國內、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婚姻有增多趨勢。今年以來,有不少中老年人走進婚姻的殿堂。如在今年的10月10日,一位85歲的退休中學教師就和51歲的老伴前來登記,成為夫妻。68歲的曾先生也于今年剛結婚,他告訴記者:新婚生活很幸福,這一步走對了。
近幾年來入住老人院的老人越來越多,平時老人的文體活動豐富多彩,老人之間交往多了,有個別老人日久生情會成為戀人的現象。一位義工告訴記者,10年前,在市區一個托老機構,有兩位沒有結過婚的七旬五保戶老人,結為伴侶,他們和一群義工專門去慶賀,為他們表演節目,當時一對古稀老人幸福地偎依著,令人難忘。昨天,記者還專門來到兩位老人生活的地方,如今老伴已去世,這讓老太太很傷心,往事不愿再重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年的“黃昏戀”給老人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會直接影響到老人的身心健康。
男性更易找到伴侶
接受記者問卷調查的50歲以上獨身的中老年人的男女性別比例約為1:7。據深圳市婚姻介紹所陳萍所長說:“我們曾組織過一次夕陽紅老人鵲橋會,當時來了70名先生,600多名女士,在為他們牽線搭橋時有一定的難度,相對而言男性找老伴更容易些。”
記者在深圳市婚姻介紹所了解到,會員們素質普遍較高,有退休教師、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員、機關干部等,年齡大多在70歲以下。擇偶條件不輸年輕人,男會員一般要求女方溫柔善良,年齡比自己小10歲到20歲,如果對方有孩子最好是女孩;女會員一般要求性情相投,大多明確表示要求對方有經濟基礎,有住房。
“經濟條件好、性格好、長相又好的老先生最走俏,有部分人被寵壞了。”深圳市婚姻介紹所的會員李女士說,有部分男會員總是要求找比自己年齡小一二十歲,其他條件倒是放得比較寬。今年60歲的李女士是早年來深圳工作的一名高級知識分子,經濟條件比較好,她表示希望找年齡比自己大10歲左右的老伴,如果對方比自己大20歲,她是絕對不接受的。她說,以后找老伴,她不會過多考慮經濟上的問題,只求在思想上能夠進行融洽的溝通。
未婚同居現象較多
調查問卷顯示:有91%的老人認為子女的想法很重要,對是否再婚有直接的影響。有30%的老人認為,不一定要結婚,只要生活中有個伴就可以了。
據了解,封建傳統思想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然影響著少部分人思想觀念。家住梅林一村的李阿姨說,已離婚多年的她曾就再婚問題征求女兒意見時,女兒卻認為,母親這么多年來和她一起過得挺好,沒必要再找老伴,讓外人知道了還以為是子女不孝順,再說讓母親去伺候別人,心理上不舒服。李阿姨說:“因為女兒反對,從此我就沒有了再婚的念頭,不再給女兒添麻煩了。女兒對我都挺好的,我知足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一少部分老人未婚同居只求老來有伴,原因主要有三個:有的子女發現老人再婚,不是先為老人幸福著想,而是生怕肥水流入外人田,財產會外流,阻撓老人再婚,老人為避免爭執未婚同居;一些老人觀念守舊,公開婚姻登記怕人笑話,因此悄悄地未婚同居;還有一些老人社會經歷較豐富,老人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害怕上當受騙,他們認為多年的性格習慣養成后一時難以改變,先一起生活適應一段時間,相互適應,合則在一起,不合則分,省了不少麻煩。
深圳市婚姻介紹所副所長莫有琛認為,可以理解老人未婚同居現象,這樣可以避免草率結婚所帶來的痛苦。同時,他也提醒:未婚同居不為法律所認可,其間如果當事雙方的權利受到侵害,是無法得到法律保障的。
專家觀點
社會學者彭南林認為——子女應尊重長輩的決定
“老年人如能情投意合再組建幸福家庭,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是一件有利于減輕社會負擔、減少社會問題的大好事。”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南林認為:老年人喪偶或婚姻破裂,這時他們都有一種失落感和孤獨感。兒女孝敬等天倫之樂,并不能填補老人們的感情空白。他們渴望能找一個伴兒,在一起說說知心話,互相照顧,共度人生的夕陽時光。子女應該支持長輩的決定,讓他們度過幸福的晚年。
彭南林提醒廣大單身老人,“黃昏戀”應該以雙方的真情實感為基礎,再婚最好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謹慎處理,如果過于輕率反而會影響自己的晚年生活。另外,由于女性壽命比男性長等原因,老年女性的人數要比男性多。一些獨身女性有面臨找不到合適對象的問題,建議這些女性應積極地融入社區,廣交朋友,即使沒有老伴相隨,生活也會照樣過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