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說話勝過衣食不愁
杭城老人精神生活狀況調查
核心提示
“大人們以為出門之前桌上放六百就算是孝敬,一天到晚拼了命賺錢,少了關懷有什么意義……外婆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比你給的還簡單。
”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當記者重陽節前夕對老年生活進行調查時,周杰倫在《外婆》這首歌里唱過的一段話,成了都市中老人精神生活的寫照。在物質生活的基本問題得到解決之后,老人就能夠幸福生活了嗎?并非如此。他們期待的是更多的關注。
本報記者曹林波/文
家中冷清老人坐在路邊看人
在杭州市上城區的后市街上,有一個小涼亭。每天,只要天氣好,小亭子里就擠滿了聊天的老人,年紀大的坐著,年紀輕一些的即使是站在一邊,一樣聊得開心。
68歲的李奶奶就坐在記者的身邊,她告訴記者,她現在和老伴住在社區里,兒女都不在身邊:“老伴也不活動,喜歡在家里看報紙,我在家嘮叨,他還嫌我煩,我又什么活動都不會,就只能跑到外面來聊聊天,到了飯點回去做飯。在這里,雖然沒有公園里空氣那么好,但聊聊家常,看看來來往往的人,也能打發時間。”
像李奶奶這樣的退休老人在社區里很多,生活條件不錯,吃穿不用愁,出門看病去社區醫院又很方便,看似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但是就像很多老人說的那樣,“就是太冷清了”。由于大家都是自己一個人或是只和老伴住在一起,所以生活平靜到近乎單調,“兒子女兒平時很忙,所以除非有事情,也不會經常去找他們,還是要自己給自己找點活動。”
老人孤獨問題在一些新樓盤較多的社區更加嚴重,因為住戶們門一關,很少往來,也更少有照應。
長期缺少交流造成精神抑郁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許多城市居民的家庭結構呈現出“4∶2∶1”(4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倒寶塔型,傳統家庭的養老模式和觀念受到沖擊。杭州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未來10年,“單獨居住”將成為老人家庭生活的主要形式。而缺乏社交,缺乏社會關注,已經成為現在老年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趙明學告訴記者,老年人的精神狀況非常值得社會關注。第七人民醫院的250張老年科病床這段時間一直處于緊張狀態,住院都住不上。而老年精神疾病三大類型之一的老年抑郁和焦慮的患者,占了住院人數的1/3,門診接診量更是大大超過這個比例。“來我們醫院看病的都是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一些病情較輕的病人或是去其他醫院就醫,或者根本就沒有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趙明學醫生說,約80%的老年抑郁癥的發生與生活事件、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但是老年人往往比較關心軀體方面的改變,卻常常會忽略情緒上的問題。另外,老年人獨自居住,與子女很少來往,自己或子女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會造成老年抑郁癥患者不能及時就醫。
經常與人聊天對老人很重要
趙明學醫生告訴記者,雖然造成老年抑郁癥的因素很多,但是“不受別人關注”是很多抑郁癥在老人退休之后出現的原因。
趙明學曾經為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作過心理治療。老先生以前是一個很注重工作的人,除了工作,什么愛好都沒有。退休之后,他整天呆在家里,面對老伴,說什么只有老伴聽,老伴有時候還會嫌他羅嗦。兩個女兒一個在國外,一個在外地,一年最多回來看望老人一次。時間一長,老先生的抑郁癥狀開始出現,情緒低落,睡眠不好,容易發脾氣等等。一開始家人還沒有重視,覺得是老先生的年紀和性格造成的,后來實在是癥狀太嚴重了,來到第七人民醫院就醫,才知道抑郁癥有多嚴重。
之后的治療過程中,趙明學每次都要和這位老先生聊天近一個小時,聽他講各種各樣的事情,然后配合藥物治療,老先生現在的情況已經穩定很多了。
趙明學特別強調:“社會和家人的關注,會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尤其是聊天,特別重要,經常和老人聊天,可以讓老人有一種受關注的感覺,會促使他們用一種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對于早期抑郁癥的治療效果可以和藥物相比。”
趙明學醫師也坦言:“對待老人其實也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中青年承受著工作與生活雙方面的巨大壓力,要求子女始終保持對老人很高的關注,也的確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老人身邊的子女,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但這些努力,卻是金錢代替不了的。
社區養老服務也要從“心”開始
其實,這種狀況已經引起了社區工作人員的關注。除了發放相關的慰問金、落實社區醫療服務、社區家政服務以外,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已經成為社區工作人員的一個重要工作內容。
在杭州上城、下城、江干等區的許多社區服務中心,都有向老人提供“陪聊”的服務,還有專門的聊天室供老人們互相交流,而“一鍵通”式的簡易電話設備則可以讓老人隨時找到社區的工作人員求助或溝通。
不過即使是如此周到的服務,還是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老人的身心。杭州定安路社區主任錢志堅對此深有感觸。在定安路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將近1500人,占了居民總數的15%,“幾乎每戶人家都有老人”。盡管街道對老人的情況作了登記,但是靠社區目前的力量,不可能做到24小時監控。社區曾經組織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活動,比如登山、健身、歌詠、書法等等,所有的這些活動報名的情況都很踴躍,很快名額都滿了。“可見老人在吃穿不愁之后,還是渴望有些活動,讓自己的時間更加充實。”
社區出現“小老人”照顧“大老人”
老年人的家庭觀念比較牢固,地緣文化觀念濃厚,重視街坊鄰里的情感維系,他們對社區有較強的認同感、依賴感,這使得許多老人不認同養老院這種形式,而是更喜歡生活在社區。
定安路社區位于老城區,很多老人都是幾十年的老住戶,彼此都是老鄰居了,所以即使兒女照顧不到,老人也樂于接受鄰居間的照顧。在定安路社區,有很多“老”照顧“老”的情況,就是60多歲的退休老人,照顧住在附近的80多歲的老人。這種照顧不光包含了飲食起居,更重要的是隔三差五的談心交流。“老年人有了人和他說說話,心情就舒暢。兒女在外也比較放心了。有好些老人還叫兒女不用經常來了,讓他們安心工作。”
對老人的關愛應體現在點滴中
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基本問題得到解決之后,老人的精神生活應該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在采訪過程中,這個觀點得到了所有老齡工作者的共識。
杭州市老齡工委副主任方伯炎在接受采訪時說,在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有一些工作還需要加強。
方伯炎說,由于社區體育設施發展迅速,所以老人在體育鍛煉方面的需要基本能夠滿足,而且社區有組織的文體團隊很多,也很受老人的歡迎,老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比例很高。但是,現在適合老年人欣賞的歌曲和戲劇缺乏,老年人可以參與的文化活動還很有限。而能夠提供老人再度教育機會的老年大學的報名也很困難。雖然網絡發達,也能夠給老人提供一些信息和消遣,但是現在很多老人對學習這些新的知識、掌握電腦技術有一些障礙,所以目前這個手段也很難實現。
怎樣才能給老人幸福的精神生活創造條件?方伯炎認為,子女是第一責任人,孝順老人,給他們提供全方位的照顧,會讓老人得到最直接的幸福感受。同時,整個社會都要來關心老人,隨著老年人占總人數的比例逐漸升高,老年人的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而整個社會對于老人的關心,應該體現在一點一滴中,滲透到生活的各個細節。此外,政府對于社會老齡化的問題關注,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也很重要,只有各方面合力面對老年人的問題,老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夠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