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巢管家”暖心又暖家
居家養老是目前我國大多數老人的愿望和養老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能為這些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方便、周到、實惠的養老服務呢?
“暖巢管家”暖心又暖家
8月26曰下午3時,唐怡來到大連市中山區武昌社區的一戶人家前,邊敲門,邊親切地喊:“阿姨,是我。”話音剛落,里面就傳來老人興奮的聲音:“哎呀,是唐怡!”門開處,兩位雙日失明的老人熱情地將唐怡讓進屋。進屋后,唐怡拿起床上的一件掉了扣子的衣服,立即穿針引線縫了。她邊縫邊與老人閑聊,詢問兩位老人最近身體如何,還有什么需要她做的等等,還不時地與老人開著玩笑,三人說說笑笑,像一家人一樣。
這對盲人夫妻,已是唐怡當天走訪的第五家老人了。唐怡畢業于大連職業學院首屆老年服務管理專業,是大連市沙河口區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在武昌社區暖巢管家服務站的管家。她與站里的另外兩名管家負責為在服務站登記、需要幫助的40多戶“空巢”家庭提供服務。管家服務站還根據老人的需求,設立了棋牌室和健成身康復室,配備了各種娛樂工具和6種以上的理療儀器,每天都有不少老人到管家服務站活動、做理療。
“空巢”老人有了自己的管家
2003年,大連市沙河口區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成立,并投入400萬首創了養老“暖巢管家模式”。老人只需在暖巢管家服務站登記,就可以免費配上管家。生活上需要什么,服務站打個電話,管家就給送到家了,非常方便。晚上如果身體不適,老人按一下與托老所連通的呼叫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救護車很快就會開到家中進行救治。管家每月至少1次到低齡老人家、至少10次到高齡老人家,為他們測量血壓填寫家庭健康跟蹤提醒檔案、送健康雜志、陪他們嘮嗑、做家務活等。像唐怡所在的武昌社區,因轄內有兩個福利工廠,所以殘疾老人較多。為了方便服務,中心還特意請來老師教管家們學習啞語。有了管家以后,殘疾老人們的生活方便多了,盲人不用再為買衣服、去銀行存取款發愁;聾啞人也不用再為看病、配眼鏡等煩心,大事小情都有管家代勞。
目前在大連市,像武昌社區這樣的暖巢管家服務站有23個,像唐怡這樣的小管家有52個,共為800多戶空巢家庭做這樣的貼心服務。除了這23個建在社區的暖巢管家服務站.社康老年綜臺服務中心還設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個200多平米的多功能休閑娛樂廳和一個托老所。
大連市沙河口區社康星海托老所,是國內首家企業與街道合作建立的托老所。在那里日托的王國生老人告訴記者,他今年65歲,8年前患了腦血栓,行動不太方便.近幾年來一直都是“社康”的管家在照料他:托老所8月初開業后,他就求這里日托了。每個月5百元左右的費用,娛樂、健身、理療、讀書閱報、睡午覺、午餐等都解決了,與同齡人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度過整個白天,就不感覺孤單了,心情特別好,兒女也放心了。
“管家模式”源自三千名教授的聯名上書
7月14日,全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經驗交流會在大連舉行,民政部向全國推廣了大連市的十大養老模式,其中“暖巢管家模式”因走出了一條從老人退休到臨終全程服務的新路子,而倍受與會人員和相關專家學者的關往。會議期間。全體與會人員曾到大連市沙河口區康老年綜臺服務中心參觀取經,國家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國家老齡辦常務副主任李本公、遼寧省副省長閆峰等領導也曾前去視察,并對這種集日托養老、健身康復、休閑娛樂,、呼叫救肋、社區醫療、管家登門、家政保姆、陪送到戶等、8個方面服務為一體的養老服務模式給予充分肯定。
“暖巢管家模式”的形成,源自于一封信。三年前,大連市老教授協會三千余名退休教授聯名給時任大連市委書記的孫春蘭寫了一封信,大意的是:他們認為自己日前還能為社會發揮點余熱,生活上的大部分問題也能自己處理。但由于子女絕大多數在外地生活和工作,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使他們感到有些無奈。比如燈管壞了自己無法換、下水道堵了無法通開、子女寄來的大小包裹拿不動、購買糧油搬上樓比較難等等。所以他們希望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構,在他們出現這些小題的時候能及時提供上門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大連市委把達個任務交給了民政局。民政局召開了專題會議協調養老院解決此事,可養老院很為難.因為他們對提供登門服務無能為力。民政局于是找到了已在社區老人中小有名氣的“社康”。當時,以銷售保健品起家的“社康”從保健品的售后服務工作中看到了養老服務市場的前景和商機,于2003年投身養老服務業。民政局的這一次推動,使“社康”開始了居家養老模式的大膽探索和創新。并最終形成了“養老暖巢管家模式”。
暖巢管家服務網絡已覆蓋18個省
“社康”在大連取得成功后,開始將其成熟的模式和服務向全國輻射,先后在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地區建立了llO多個分支機構,形成了一個覆蓋18個省100多個城市的暖巢管家服務網絡。雖然“社康”各地的分支機構目前還無法為老人提供像大連這么多的服務項目,但所有分支機構轄區的老人,只要登記注冊成為會員,均可以享受到免費建立家庭健康跟蹤提醒檔案、身體健康情況跟蹤監測、定期測量血壓、幫做家務、贈送健康期刊、每年免費體檢一次等服務。
山東省濰坊社康老年服務中心是“社康”派出比較早的分支機構之一,他們的服務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老人的熱烈歡迎。2005年2月的一天.灘坊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的四名管家到社區服務時,從社區干部口中無意得知,社區內有一位叫劉鳳仙的孤寡老人,老伴早年去世,社區人員因丁作繁忙無法長期照顧她,只能抽空去看看,于是決定前去探望。當她們推開老人的“家”門(一處不到三平方米放煤球的倉)時,被眼前的悲慘情景驚呆了:老人因為生病滾落到地上后無力爬到床上,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已凍餓得說不出話來.滿褲子屎尿,奄奄一息。四名管家連忙將老人抬到床上,燒水為老人擦洗干凈身子.換上干凈的衣服,并送到醫院。安置好老人后.她們買來米面和蔬菜.又來到老人的小屋,把老人的臟衣服都洗了,清掃了屋里的衛生。并把老人的被子都拆''''冼了。老人住院的四天里。這四名管家天天輪流守在病床前,給老人買來各種營養品。老人出院后,她們又輪流到老人家照顧她,一天三次來給老人送水、喂飯、陪老人嘮嗑,還買來新鮮的水果,一點點地喂她。十五天后劉鳳仙老人帶著微笑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在臨終前享受到了一絲人間的關愛。這件事,感動了整個“風箏之都”的人們。
一百多萬老人享受到了“暖巢管家”的服務
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汪洪告訴記者,“社康”創建的“暖巢管家模式”成本低、沒有地域性、易操作,克服了原有養老模式存在的服務內容單一、無法監督服務質量、忽略了占老齡人口絕大多數的低齡老人等弊端,“社康”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制定了不同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基本涵蓋了老人從退休到臨終的各項服務項目。暖巢管家服務站工作的管家一部分是來自學專業和老年護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她們學歷高、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主要從事管理和培訓工作;一部分來自社區失業人員和無業人員,主要從事日常服務工作。每個暖巢管家可以同時為20~30名空巢老人服務,管家們上崗前都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和考核,持證上崗,每周還有業務培訓,每季度有星級管家評選,每年有表彰,服務質量與本人工資和職務晉升掛鉤,并設立了“負激勵”制度,服務不到位、遭到老人投訴的將被負激勵,兩次負激勵服務質量仍沒有改進的.將被調離管家工作崗位。同時,還建立了民政部門、社區居民委、老人代表、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四位一體”的服務質量監督管理體制,對管家的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和管理.有效保證了服務質量的提高。
表面上看,為社區老人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服務挺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很難。養老服務本求就是微利,社會化服務需要企業自行投人,而“社康”的暖巢服務又大部分是無償和低償的,每年運行的費用就是一百多萬,因此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目前還處在虧損狀態,甚至曾出現過因資金問題難以為繼的局面。可喜的是,黨和政府對企業投身養老事業給予了大力扶持,國家發改委批準了社康老年綜合服務中心養老服務項目建設的立項申請,下撥了120萬元的項目建設引導資金予以扶持;大連市政府和民政局給“社康”撥了十幾萬元:沙河口區政府和民政局也給他們撥了十余萬元。“社康”在各社區的服務站,也都是社區無償提供或低價租給他們的。現在,僅大連市沙河口區個區就有758戶老人配上了管家,來管家站活動的老人日平均達到900多人7次,滿足了不同層次老人的需求,幾年來,有一百多萬老人直接或間接享受到了“社康”的服務。
“社康”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社康”的“暖巢管家模式”不僅使一些困擾老年人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讓老人的退休生活豐富起來,而且向社會提供了三千多個就業崗位。未來十年,“社康”的目標是:構建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分支機構將達到1000個,提供就業崗位十萬余個,服務的老人將突破一千萬,真正做到“老年人有人管,年輕人有事做”,使這兩個社會難題得到有效緩解。
居家養老是公認的最適合我國老齡群體的一種養老方式,但誰來為那些“空巢”的居家老人提供專業方便、周到、實惠的養老服務呢?民政部門還是街道和社區?事實表明,這些行政部門有著繁雜的日常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決這么多人的養老問題“社康”的“暖巢管家”養老模式,是民辦機構與政府部門及其他社會資源有效合作的新的養老模式,幾乎可以說是很好地解決了上述的問題。但“社康”也曾陷入財務困境,如果不是政府的扶持,不會有今天的成績。希望在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有更多的老人能夠享受“社康”的服務,更希望能有更多“社康”這樣的企業投身到養老服務行業,創出更多的養老模式,使我國的老人都能夠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