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老人救助391名孩子感人心
一位孤身下崗老人,無親生兒女,卻“子孫滿堂”。在他的生活中,充溢著歡樂;在他的內心深處,蕩漾著深沉的愛;在他樸實的言行中,始終書寫著道德的內涵。
據中新網11月24日報道,今年61歲的杭州市下崗工人王萬林,這輩子執著地做著一件事:救助街頭流浪兒。他從1979年救助第一個從煤礦里逃出來的童工起,
至今已默默收留救助了391名流浪兒,現在還靠微薄的打工收入繼續著這份愛心“事業”。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著名的詩人艾青的詩句。是的,王萬林正因為有一顆善良、樸實、憨厚的愛人之心,才27年如一日地傾盡囊中所有、默默無聞地救助那一個個流浪街頭的孩子,讓一顆顆失去溫馨和幸福的心靈重新找著了停靠的“港灣”,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我們常因富人的慈善而感動,常因社會公眾人物的一次義演、一次義舉、一次微薄的施舍而心存感激。而王萬林作為一位普通人物,一位自身都為生計發愁的貧困者,卻不因地位的低下而喪失自己的道德追求,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執著。“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傳承了母親的愛心接力棒,并全身心地踐行著、解讀著。
詩人徐志摩說過:“我是極度空洞的一個窮人,也是一個極充實的富人,我有的是愛”。王萬林就是這樣一個“窮人”,他靠擺攤、打零工來救濟“孩子”,以致于妻子不堪忍受離他而去。然他又是一個最充實的“富人”,391個“孩子”使得他的生活充滿陽光,900多封“家書”讓他讀得如癡如醉。
已故著名歌手、人稱“愛心大使”的叢飛,曾在自己創作的歌曲里這樣唱道:“只要你快樂,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圓上好夢,我就不辛苦。只要你開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頭一笑,我就很知足。”大凡崇尚道德的人,對貧窮與富有、幸福與辛苦的內在含義總是詮釋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財富,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王萬林就如同親生父親一樣,真誠、慈愛、無私地守望著他的“孩子們”,盡管生活之路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但他走得堅實、鏗鏘、崇高而讓人景仰。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王萬林用愛心救助人,也同時得到了更多人的救助,不管是私企老板,還是賣菜的大媽,相識的,不相識的,紛紛加入他的愛心行列。這就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社會文明不斷提升與發展的動力。
在物欲橫流、喧囂浮躁的社會,我們呼喚愛,也真心地祝愿“王萬林們”的愛心“事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