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善待 嘮叨 老人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上了年紀的人,往往說話重復嗦,尤其是對年輕人行動舉止看不慣,總是挑三揀四的批評指責。對子女辦事情不放心,常是千叮嚀萬囑咐,還不時的在耳邊提醒或重復;再加上對自己過去的某些經歷,更是常常掛在嘴邊上,不厭其煩地向別人講述。
嘮叨,是老人的偏愛嗎?
為什么這些老年人對嘮叨如此偏愛呢?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康成俊教授介紹說,由于生理上特別是大腦組織的逐漸衰退,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家庭照料、外出行動等各個方面都大大不如中、青年人,特別是記憶減退從“近事記憶”開始,“前說后忘記”,什么時候想起來便又會再說一遍。
但是,相對而言,老年人“遠事記憶”的能力衰退得比較慢,這使他們總愛沉浸在對往事的記憶中,喜歡講述自己過去的經歷。同時,固執守舊和留戀過去的“懷舊”心理,也是造成這些老年人愛嘮叨的原因。
另外,有些老年人或是過于自信,總喜歡把成年子女當娃娃看待,或是由于極力想維護自己的尊嚴,或是由于性格發生改變……都成為老年人嘮叨的“動力”。
這些,其實是一個人精神老化的跡象,嘮叨只不過是它的表現形式而已。
嘮叨也是一種“練腦”方式其實老人嘮叨也是一種思維活動,對老人來說是“練腦”。盡管他自己不覺得,其實也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一個愛嘮叨的老人總比整天默不作聲要好。對于老人的嘮叨,做兒女的即便不愿聽,也要裝著聽,這是對老人的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孝道。老人們嘮叨完了,心里就舒服了,不然,則會憋得慌。總是把話悶在心里,憋在口中不說,這樣長期下去對老人們的身心健康不利。如果我們對此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打斷老人的話題,叫他別嗦,老人心里一定會非常傷心難過。如果有那么一天,老人不再說話,那才真讓兒女擔憂,還會盼望聽他嘮叨呢!
善待老人的嘮叨作為子女一定要善待老人的嘮叨,這是保證老人快樂長壽、增進親情的重要方式。如今老人的吃穿不成問題,孩子們盡孝主要體現在精神上,要讓老人們覺得,自己說話有人聽,這比吃一些營養保健品要有意義得多。其中善于聽老人嘮叨,是對老人心理上一種莫大的安慰。
有些晚輩回父母家,花錢干活都不怕,就怕老人嘮叨起來沒完沒了,這樣不免使老人感到傷心。去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講故事》的小品就很給人啟示:小品中嚴順開扮演的那個爺爺,在兒孫面前就喜愛講故事,而且一開口就是“糧票的故事”,講了幾百遍仍不厭其煩,面對老人講不完的“糧票的故事”,他們一是耐心聽,不打斷老人的“談興”;二是順著侃,讓老人增添歡樂;三是踐于行,聽從老人教導,不忘過去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小品啟示人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