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夜車引起的疑病癥
分類: 案例分析
心理詞典
編輯 : 心理知識
發布 : 10-13
閱讀 :395
一位男青年偶爾在公休日的前一天晚上看小說到深夜次日起床感到胃部發脹、心慌、頭暈等不適,休息了一天并找醫生看,醫生說沒什么大病。服藥幾天不見好,便認為自己可能患了重病。于是,到處就醫,先后做了各種特殊檢查(如胃鏡、腦電圖、胃腸道鋇餐造影、心電圖等)及其它化驗檢查(肝功能、腎功能等)幾十種,結果均屬正常范圍。醫生多次向他解釋甚至保證他軀體沒有嚴重疾病,仍不能消除他的疑慮。他開始時時注意自己身上的癥狀,感覺不舒適處越來越多。因而為自己的軀體健康狀況和未查出來的“疾病”而煩惱。他回想起五年前腦震蕩后未好好休息,便認為當前的“病”與此有關,更是悔恨萬分。他的時間、精力大多花在看病上,無法正常工作。他的人際關系也日趨惡化,常抱怨家里的人不體貼他,埋怨同事不照顧他,領導不理解他,常常為醫生檢查沒出他的“病”不給他做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及不按他的愿望開診斷證明而與醫生發生糾紛。
父母發現他這些不正常的表現后,帶他到有關醫院就診,被診斷為疑病癥,并建議到心理咨詢門診進行心理治療。
了解了他的病史、癥狀并進行體檢后,我的印象同樣是疑病癥。但我沒有告訴他,而是首先肯定了他所有的主觀體驗到的身體不適感,然后告訴他,為了確診,有必要詳細地了解他的歷史(包括個性發展史等)。他表示愿意與我合作。
此后,在交談中,他告訴我,他的父母三十多歲才結婚,婚后感情很好。他有一個哥哥,父母非常疼愛他倆,從小對他們的一點不舒適均不放過,總是馬上帶他們去醫院檢查因此他從小養成了十分關心自己健康狀況的習慣,稍有不適就主動向父母訴說。
十年動亂以前,他的哥哥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他受母親的影響上了外語學校。一家四口人和睦相處,十分幸福。
誰想十年動亂初期,他的哥哥受到沖擊,含冤死去,父母一急一嚇,相繼病故,家中剩下他一個人。
不久他外語學校畢業,被分配到某工廠當學徒工,學非所用,使他很苦惱。
后經人介紹,與現妻結婚,婚后才知妻子有癲癇病,自幼頻繁發作,致使她性格改變,比較任性、暴躁,常因一點小事跟他鬧個沒完。他的岳母還總袒護他的妻子,與他做對。
不到十年的光景,一連串的精神打擊使他應接不暇,陷入極端痛苦中。
了解這一切之后我明白了,他目前對軀體狀況的耽心思慮,是對現實生活中煩惱的替代。換句話說,是由于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不好解決,他無意中把注意轉身疾病了。
于是我耐心地向他解釋,告訴他患的是疑病癥,應進行心理治療才能治愈。
在做心理治療以前我讓他先服用小量抗焦慮藥物(如安定)和抗抑郁劑(如阿米替林),以改善他的焦躁情緒。
服藥一個月以后,他的情緒平穩些了,我們開始了心理治療。
我先幫助他把注意力轉向患疑病癥以前的經歷,具體地分析他面臨的各種現實煩惱。最后我告訴他,對于他來說,親人先后去世的悲傷感情難以擺脫,當前工作、家庭中的難題也不易解決,于是他無意中將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轉移到為身體狀況的擔心上。
經過幾次心理治療,有了一些認識之后,我鼓勵他先設計出解決現實煩惱的各種方案,然后我們一起針對這些方案分析它們各自的利弊,最后由他自己選擇一種方案。
這個方案是:努力自學,通過自學高考,取得文憑,再應聘到其它可以發揮他一技之長的單位去工作。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給妻子治療癲癇病,控制住她的癲癇發作,并暫時與岳母分開居住,使家庭矛盾得以緩解。
此后,我們經常見面,我鼓勵他把這一切都逐一付諸于行動。漸漸地他感到生活充實了,體會到工作、生活的樂趣,不再為身體健康狀況擔心了,疑病癥也隨之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