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心理詞典網 , 一個優秀的心理知識學習網站!
生,還是不生?已經成為了一個困擾現代職業女性的一個經典難題。
生與不生的選擇都在你手里,如果在你明了了當你選擇不生育,你的身心將要面臨的多種傷害之后,也許你的選擇會更理性更冷靜一些。
一、性冷感與身體重傷
35歲的吳啟紅結婚已經十年,作為大學老師,這十年來她與昵稱為“哥哥”的老公利用假期,基本實踐了“行萬里路”的夢想。他們有一輛白色的北京吉普,夫婦倆曾輪流開著它去青藏高原采風,十年間,光用壞的相機就有三臺。吳啟紅的名言是:“我可以踐夢是因為我們兩個都是‘自由人’,要是有孩子,可能終老在這湖北小城里,一步也走不出去。”“孩子是擋在你和志趣之間的一堵墻。”
剛吹熄35歲的生日蠟燭,吳啟紅忽然成為一名“性冷感”患者。表現為樂于遷就“哥哥”,也樂于接受親吻撫觸等前戲程序,但在關鍵時刻卻以“我累了,我今天不舒服”為由,臨陣脫逃。老公起先還以為這是撒嬌的手段,過后才發覺老婆在***時滿頭冷汗,有時連下唇也咬破了,幾經追問,吳啟紅才支吾說,很痛,感覺一點也不美妙。又說,大約半年前就開始了,無論是經期還是非經期***,下腹都劇痛,好像蛇咬一樣的疼痛,熬都熬不住。
老公一聽問題嚴重。吳啟紅小的時候曾有輕微,這毛病已十年未犯,怎么現在痛得連飲紅糖水,連用耳壓消痛都不靈了?莫不是有嚴重的炎癥?遂特意請假,專程送老婆去醫院診看。
兩個小時后診斷結果出來了:吳啟紅患了,癥狀正在逐步發展中,“長錯了位置”的子宮內膜已侵及子宮直腸,所以造成***疼痛。吳啟紅問醫生可否經治療痊愈,醫生答應替她做一個小,將粘連的內膜與卵巢、子宮分離,以減輕疼痛與出血癥狀。此外,醫生的一個特別建議是:既然你婚姻穩定,可否考慮生一個孩子?如能妊娠,大部分輕度的子宮內膜異位能自愈。
婦科醫生旁白: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原理非常復雜,一般認為與激素依賴相關,至35周歲仍未生育的女性發病率相對較高,比已經歷一次完整孕育的女性多出1.5倍到2.5倍的可能性。此外人工和藥物流產也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而一次長達十個月的完整孕育,卻可能使80%的中輕度子宮內膜異位自愈。很可能是妊娠期間性激素維持在低水準上,使長錯了地方的子宮內膜自然萎縮、瓦解。婦科醫生一般視之為“胎兒對母體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生一個孩子,不失為解除疼痛的“良藥”。
二、家庭穩定的重大隱患
凌舒26歲那年嫁給研究生時期的學兄曹新之后,轉眼8年過去,凌舒也從一名基層信貸經理,晉升至某民營銀行的副行長。凌舒本科時期的女同學們,此時孩子也大多升小學了,凌舒的先生曹新,也從一名堅定的“不生育主義者”,變成有些禿頂的好好先生。凌舒發現,他已有很久沒有提“有了孩子真麻煩”的話題了,相反,他常常將妹妹的女兒團團接回家來,做一天“幸福的伯伯”。凌舒目睹先生與粉妝玉琢的團團追逐嬉鬧的場景,內心深處交織著歉疚與矛盾—說歉疚,是自己在職場上爭強好勝的秉性,似乎注定不能停下來,冒著失去生存位置的危險,生一個孩子,以填補先生精神上的空虛之狀;說矛盾,是凌舒到現在也未想好,為了一名可能橫亙在夫婦之間的“小第三者”,冒著提前衰老和身材走形的危險,在經濟和精力上付出巨大的代價,是否值得。越逼近35歲,凌舒的矛盾就越甚:其一,她疑惑此時生養孩子是否太晚?孩子發生畸變或自己身材走樣的可能性是否更大?其二,如果不生育,未來對自己的健康影響,是利多于弊,還是弊多于利?夫婦兩人的情感基礎,會否出現“審美疲勞”?自己在步入中年之后,是否容易出現不懂包容、性情乖張的傾向?凌舒覺得自己正站在十字路口,她的不同選擇,將使她走上不同的岔道,經歷不同的人生。
心理醫生旁白:知道一點幾何常識的人都知道,三角形的狀態最穩定。在一個核心家庭中,丈夫、妻子和孩子這三個點的情感互動,將矛盾的萌芽消滅在初始狀態中。再沒有比養育一個孩子所帶來的“同舟共濟”的感受,更有助于婚姻的穩定了,也是夫妻安度“審美疲勞”的一個契機。
三、與腥臭白帶的禍首
年紀輕輕就當上銀行行長的凌舒,壓抑生育本能帶來的后果,是在單位組織的例行婦檢中查出相當多的,小的如黃豆,最大的一個已經如鴿蛋般大小。負責體檢的婦科醫生勸退凌舒的同事與她單獨交流,問及最近有何不適,凌舒窘迫地四下觀望,低聲說:“白帶很多,每天要換兩條內褲。最近更是天天要用清爽護墊,是否與依賴護墊有關?”
婦科醫生搖頭,用鼓勵的眼神讓她說下去,凌舒更不好意思地說:“……還有,便秘得很厲害,下腹常有鼓脹感,,去上廁所又尿不出多少來,好像排小便排不干凈的感覺。”
婦科醫生拿診斷書給她看:一個鴿蛋大小的肌瘤生長于子宮頸部,它持續不斷地壓迫膀胱、直腸。凌舒的便秘和癥狀,就是拜它所賜;此外,黏膜下的小肌瘤壞死后,與癥合并出現白帶腥臭的跡象,要不是參加婦檢,凌舒一直拿它當癥來治,私下買了不少針對宮頸炎的成藥和栓塞藥來“對癥下藥”,卻一點也不管用。
婦科醫生旁白:如果一名成年女性缺乏一次完整的孕育過程,來降低持續高位的激素分泌,其罹患子宮肌瘤的可能性,在35歲~50歲之間,為25%~35%,50歲以上可高達到60%!生養一名孩子后,這種可能性在35歲至50歲之間降至15%左右,50歲以上罹患的可能性也只有25%。雖然子宮肌瘤惡變的可能性僅有5%~10%,但它所造成的陰道出血、腥臭白帶、下腹壓迫癥狀及強烈的痛經現象,卻可能給女性造成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下一篇:女大學生踢掉男友只因星座不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靈環保的基本態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